便利准入、高效准营 从“住所云”到“一业一证”
便利准入、高效准营 从“住所云”到“一业一证”
(一)基本情况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监管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企业,能够及时感知、准确把握企业所思、所想、所盼,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这一职能优势,勇当改革排头兵,牢牢盯准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准营高效化”两个重要目标,结合区域实际不断创新、突破,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造“住所云”平台,以部门协同为抓手深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在徐汇走上“快车道”。
近几年各项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中住所材料一直“繁复难简”。根据《上海市企业住所登记管理办法》,住所使用证明少则有产权证、租赁合同,多则有平面图、转租授权书、门牌号证明等十几份材料,可谓是“千房千面”,难以规范统一。徐汇区44个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以及分布在235条马路上的近9000户沿街商铺,涉及住所材料更是各式各样,“住所云”平台的建设对各类住所载体基础材料的备案、变更流程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实现基础住所材料“一次备案、重复调用”,为市场主体准入进一步减材料、提效率、增便利。
区局在不断提升“准入便利化”的同时,更把“准营高效化”作为推进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的重要抓手。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多涉及由不同部门审批的多张许可证,只有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才能极大提升行业综合许可工作效率,为企业开办减时间、降成本。2019年起,区局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牵头区生态环境局、区绿化市容局等部门,梳理材料清单,再造业务流程,先后实现开办饭店、开办超市、开办咖啡店、开办药店等14件事落地实施。今年,区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2021年度推广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及“一件事”推进工作要求,新增开办便利店、开办母婴用品店等高频“一件事”,并广泛听取群众反馈意见,对已落地实施事项进行调整优化,推动“一件事”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制定了区局《关于落实“一业一证”改革的实施方案》,牵头落实徐汇区首批实施的饭店、超市、咖啡店等8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
(二)主要做法
以“住所云”和“一业一证”为两大抓手,徐汇实现了准入、准营流程双优化、改革同提速。
1、“住所云”一云观万家,便利化助力行天下
一是主动对接,“一体一库”。通过主动对接全区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园区、沿街商铺等管理方,对产权证明、平面图、企业入驻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归集,统一汇入“住所云”,做到各类载体基础住所信息“一体一库”。
二是入“云”便企,“一库通办”。“住所云”内楼宇的入驻企业,在办理市场监管领域各类证照时,无需重复提交已备案的基础住所证明材料,凭有效租赁合同即可办理注册登记,真正做到“一库通办”,为楼宇和入驻企业一同“减负”。
三是互联互通,共享惠企。区局积极与区行政服务中心对接,并合力推动与公安部门、房管部门的工作联动,致力于将“住所云”打造成为全区住所信息的“数据中台”,实现资源共享、按需使用。基于该平台,企业在徐汇区办理120多个行政审批事项时,将无需提交“住所云”内的住所证明材料。
四是层次有序,分类推进。聚焦宣传动员,依托区局微信公众号、功能区公司等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宣传“住所云”,扩大了政策知晓面,鼓励、吸引商务楼宇、园区等加入“住所云”。对接各街镇,将沿街商铺纳入了“住所云”管理,确定了各街镇重点道路名单。逐步试点推进,加强与商务楼宇、园区对接,按照“成熟一幢,扩大一幢”的原则,稳步推进。目前,港汇中心等22幢楼宇已入库管理,75家企业凭有效租赁合同完成登记。同时,依托各街镇及各市场监管所,实现每个街道至少1条路段纳入沿街商铺“住所云”。开始全面实施,依托各功能区、街镇及市场监管所,进一步提高商务楼宇、园区及沿街商铺的“住所云”入驻率,力争今年底实现累计50幢楼宇、园区及各街镇5条重点路段沿街商铺加入“住所云”。同时进一步推进“住所云”系统化建设,强化“住所云”在物业端、市场所、营商机构等端口的应用能力。
2、“一业一证”一证准营,综合许可全市通行
一是“两减”。一方面,实现减跑动。如原来开办超市,可能涉及办理食品经营许可、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药品零售经营许可、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消防许可等事项,申请人一般分别申请、分别办理。改革后可按照申请人需求,通过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合并办理,减少申请人跑动次数。另一方面,实现减时间。申请人只需一次提交一套材料,许可部门之间通过材料复用、内部流转,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二是“两增”。一方面,增效率。通过优化流程及提高独任审批当场办结事项比例,提升审批效率。另一方面,增便利。如,开办饭店需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公共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等,申请材料内容繁琐、填报字段重复率高,加之需在线下窗口办理,改革前至少需要28个工作日。“一业一证”改革对申请材料进行归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整合,申请人需填写的字段数量由165个减少到68个,重复信息字段填写数量减少了58.8%;需要提交的材料由20份减少为11份,材料减少比例达到45%,7个工作日即可开门营业。
三是“两强”。一方面,强监管。切实加强各部门在审批、服务、监管各环节中的衔接,确保部门协同无缝隙、风险防范无死角。监管人员只需使用手机扫描“行业综合许可证”上的二维码,企业的所有许可信息就会实时显示在手机上,一目了然,既不打扰企业商铺的正常运行,又方便了监管部门的日常检查,实现“一企一码一监管”。另一方面,强协同。通过全面铺开、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抽查频次,强化信息共享、加强监管协作、提高监管效率,筑起更牢固的行业安全屏障。
(三)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新撬杆”。“住所云”平台的搭建,为商务楼宇、园区、商业综合体、沿街商铺等基础住所证明材料建立了电子档案,通过住所(营业场所)基础材料的复用,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目前,港汇中心等22幢楼宇已入库管理,75家企业凭有效租赁合同完成登记。“住所云”运用以来,得到企业广泛好评,比如东航置业有限公司租赁经理施璐雁表示,无论对业主还是租户来说,“住所云”都大大提升了注册手续办理效率。“以前业主方需提供房产证、加盖公章,才能协助租户完成相关注册工作。现在有了‘住所云’,业主无需到交易中心、也不用开介绍信了。”群众的好口碑是对我们“住所云”最大的肯定。4月28日,5家企业取得徐汇区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标志着徐汇区“一业一证”改革正式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区局已向63家企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进一步实现“照后减证”、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二是推动“两张网”数据治理的“助力器”。“证照分离”改革不仅是“照”与“证”的物理分离,更亟需实现的是“便利准入”和“高效准营”,这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共治”理念不谋而合。“一业一证”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主体经营涉及的各类许可信息在各部门间充分共享并后归集于《行业综合许可证》之上,这为实现“高效准营”和“高效监管”找到了联结点,进一步实现政府部门服务和监管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从“按事项监管”向“按行业管”转变,从“多头分散”向“综合协同”转变。“住所云”平台上产权人(物业)、营商服务机构、市场监管所三方紧密联系,基础住所信息以及企业入驻情况成为“动态可视”的数据化沙盘,建立起风险把控的“新屏障”,实现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
三是实现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的“稳基石”。 住所信息的千房千面、无法统一一直是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的难点和堵点。“住所云”平台将基础住所证明材料归集入库并实现动态管理,电子化、规范化基础住所信息的不断复用,实现申请材料进一步压减、住所登记愈加规范,为适用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打下基础。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有望从集中登记地址,拓展到所有入库地址,进一步提升登记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