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台】他们为什么喜欢在梧桐区写“代码”?“科创回归都市”里的营商思考

  放眼全球科技版图

  “科创回归都市”的趋势愈发明显

  上海也不例外

  当科研人员们在烟火气中

  碰撞灵感、写下代码

  又会带来哪些营商思考?  

 “颠覆”传统

  到远离市中心的工业厂房打卡,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吃饭还得靠点外卖……说起科技行业的“码农”,你是否还停留在“日复一日办公室里996”的刻板印象?

  上世纪90年代,纽约曼哈顿涌现出一批科技企业,繁忙的金融中心、热闹的百老汇剧场与科技创新交织辉映,诞生了纽约“硅巷”。

  上海也涌现出了科技创新街区的新概念。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伴随百年武夷路的城市更新,最先进的芯片、算法和机器人开始“藏”进梧桐深处的老洋房和老厂房,手握前沿技术的科研人员在烟火气中碰撞灵感、写下代码——这就是“上海硅巷”。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立体化科创空间呼之欲出。

  早饭时间,在武夷MIX 320园区门口的“我家菜场”,买一份刚刚出炉的羌饼,然后拐进街巷深处的科技公司。

  中午时分,海粟文化广场变得热闹起来,香蕉攀岩馆里涌进了许多白领,隔壁刘海粟美术馆走进不少观众,甚至还有年轻人带着宠物,到一楼的派特鲜生宠物店选购零食......原来,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写代码”也可以如此快乐。

  上海禾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激光雷达龙头企业,去年把运营中心特地搬到了“上海硅巷”。在政府事务总监马名旭看来,中心城区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有“人心”,“我们公司一个很重要的氛围,大家都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比如说篮球社,就是由街道来帮助我们协调周围场地,要知道市中心找一个篮球场其实不容易的。”

  以海粟文化广场为圆心,三分钟步行距离内,刘海粟美术馆、派特鲜生宠物店、改造中的青年音乐公园,都触手可及。华阳路街道副主任罗健雄把这些称之为烟火气里的创新力,“武夷路沿线的更新改造,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像城市‘针灸’似的微更新,提高它的功能性。我们保留了原来武夷路烟火气的特质,让科创企业可以嵌入到这样的社区氛围里,这和传统的科技园区模式截然不同。”

  “创造”无界

  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大城市,中心城区早已告别大拆大建,因“科创回归都市”而诞生的“硅巷”模式,正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通过传统工业厂房、办公场地的改造升级,形成一批分布在城区内的科创社区和创业空间,再由社区提供多样化的商务配套服务,从而增强对资本、人才、技术的吸引力。

  百年武夷路上,许多藏身于深街小巷的“城市更新项目”,就被打造成创新园区、咖啡馆、特色书房、甚至是菜市场,也由此成为科技企业和周边居民共享的无界空间。

  在华阳路街道主任陈昕看来,理解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叫科创回归都市”?工业化时代,创新往往发生在实验室、研发机构这样的封闭场景里,而今天,不同企业的员工坐到一起喝个咖啡,不同领域的老总相互之间串个门,或许就会诞生新的组合。

  在“上海硅巷”,人与人高频度地见面、产业链高密度地交流,“科创,既离我们百姓生活很远,但其实又非常近,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科创理解为科学的研发、科技的创新,那么百姓其实很难切身感受到;‘上海硅巷’建设之初,从企业的发展的理念开始就强调,创新产品最终离不开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无界融合,既符合市场逻辑、也需要主观努力。陈昕介绍,华阳路街道一方面打造松弛感满满的街区氛围,一方面主动为创新搭建平台落地场景。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顺利地将第一台机器人咖啡机摆到了中山公园龙之梦商圈。

  谈及为何把公司落地“上海硅巷”,创始人韩兆林提到了城市”新科技”与“新消费”的双向孵化,“哪里充满烟火气,哪里就会孕育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我们在华阳路街道,能从每一家店铺、每一位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行为里获得灵感,街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物种、新经济、新业态落地的测试场景。”

  当中心城区开始以城市焕新、文化生态的综合优势,悄然改变科创企业的选择逻辑,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不再紧盯土地面积和租金价格,“创新成本”开始成为新的考量因素——是否距离市场更近、距离资本更近,是否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是否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愿意到这里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科创街区不只有硬核的一面,更要让创新创业者们感受到艺术的氛围、人文的氛围,让大家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更多地喷涌而出。

  “营商”思考

  当科技创新和都市生活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什么样的环境能吸引到科技企业?一个创新不断涌现的空间,又需要怎样的基层营商服务?

  事实上,比起产业集聚效应更强的科技园区,科创街区的优势正在于,一方面,科技人员需要社交,很多灵感都是“脑袋碰脑袋”撞出来的;而另一方面,市场的规律在于“便捷创造价值”,中心城区能快速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组合,企业与人才的可触及性更高。这些,都要成为基层营商优化的重点。

  比如说,年轻人喜欢“边玩边工作”,希望“转角遇到咖啡馆”,最好“处处都是社交场”,下班“还要有夜生活”。再比如,年轻人更看重生活质量,要情绪自由,要感性满足。同样,营商服务也要“回归对人的尊重,满足人的需求”。

  从物理空间看,这样的科创街区,在布局上要更强调社交属性:夜间也能用的跑道,随时都走进的咖啡馆、集市和酒吧,满足人与人之间见面的需求、交流的需求、消费的需求、创造的需求。

  从化学反应看,这样的科创街区,不仅呈现的是一个科创功能性空间,更要提供一个多元、丰富、有趣,促进人与人邂逅、交流、思考、碰撞,激发灵感的环境,既有产业活力,更讲究多元复合、文化包容和社区营造。

  而再往深一步,“科创回归都市”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回迁,当一个工位、一台电脑就能“轻量化”地实现创新变革,从创业孵化、创业投资,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乃至上市服务、股权激励,同样考验区域创新生态的各个环节。

  面对科技与街区叠加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如何让更多新创意、金点子在科创街区诞生和孵化,如何依托中心城区的资源禀赋,建立起更高效率、更高密度、更具灵活的协同网络,这道持续优化的营商考题,始终值得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