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台】换个视角漫步徐家汇!泡泡玛特首家珠宝店、星游城年底重开,楼宇更新7天拿证,“顶流商圈”里藏着营商密码

  街镇,是营商环境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当持续优化的内涵从宏大的产业维度,聚焦到颗粒度更细的街区,更多小微企业的需求被看到,也托举起了各类资源和服务在基层就能触手可及。

  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街镇营商漫步”特别节目,首期走进徐家汇街道,探访“烟火气”中的营商密码,展现独树一帜的街镇营商品牌。


  

  开店不易,但可以很便利

  在上海开一家小餐饮店,除了常规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外,还需要办理多少事项?答案是至少5项。

  包括但不仅限:小型工程装修备案、店招店牌规范备案、建筑垃圾清运合同签订、办理排水证、餐厨垃圾清运申报……这些必备项目,至少涉及3个以上部门。对创业者来说,一个个去咨询、对接并非易事,一旦材料准备有误,就要反复修改、调整。

  如果一家店是这样,一栋以餐饮为主的商务楼要更新改建、业态调整,会需要怎样的海量业务办理呢?

  天钥桥路1号,曾开出全市第一家24小时麦当劳,前不久历经一次业态调整。让参与方禺海城市更新合伙人朱奕臣没想到的是,创造了他们所有项目的效率之最,从设计到施工许可审批,仅用了7天完成,而在其他地方,通常需要三个月时间。

  “从3个月到7天”,直观感受街道对企业需求的高感知度。在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钱继敏看来,开店或许不易,但可以很“便利”,“商户在我们指导下提交材料就好,其余申请事项都由街道营商专员完成,让企业从‘跑多部门’变为‘只对一人’,减少开业环节的等待成本,因为对企业来说,拿到项目起,租金成本已经开始计时。”

  “专员”只是服务的入口,背后是整个街道动员的营商服务。过去,企业向不同部门递交审批,各部门又缺少“通气口”,对于业态创新或大胆设计,普遍态度谨慎。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提出“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有了街道搭建平台,各部门坐到一起,再由一人全程跟进,彼此间更有了一种要“办成事”的心气。

  很快,这栋有着“天钥桥路门面”之称的商务楼,以Bistrone的新形象重回街口。一楼还开出了“村屋拉面”全国首店,店门口摆出上海第一个“屋台”,一种日本传统的移动街边小吃摊。深夜时分,坐在屋台,一碗热乎的拉面,城市“烟火气”有了最生动的具象。

  当营商环境的“颗粒度”细化到街镇,要操心的都是最实际、最具体的问题,也是这些小微企业最在意、最需要的环节。

联动不易,但主动来谋划

  当基层街镇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单元,不仅提高了自身服务意识和能力,也进一步理顺了协调和协作机制,有了更多思考和主动谋划。

  沿着天钥桥路一直往南,这条烟火气十足的马路,串联起了徐家汇商圈和徐家汇体育公园,也让文旅商体展联动在这里有了天然对接,形成“体育引流—商业转化—文旅延伸”的生态闭环。

  面对这样一个大课题,对属地情况最熟悉、又身处社区治理的末梢,街道能做什么?

  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介绍,街道牵头成立了赛娱经济联盟专班,一方面发挥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区位优势和申花、久事两大俱乐部及商业演出的带动效应,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吸引运动装备、服饰、体育文化等上下游优质企业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徐家汇丰富的场馆资源、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活动的联动,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商旅文体展格局,带动消费增量和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现象级演唱会结束,属地都承担着疏散人流、疏导交通的重任。但如果换个思路,能不能同时“人群走得了”“流量接得住”“消费拉得动”?街道联合平台企业,开出专用巴士,既能迅速疏散短时大客流,又能为周边商圈带去消费。

  找对路径、有了目标,还有更多惊喜值得期待。位于天钥桥路580号的星游城正在更新改造,未来将转型为赛娱IP引力场,引入体育赛事主题餐厅如申花队餐吧;设置“票根兑换站”,凭赛事、演出票根可兑换限量周边或参与抽奖活动,同时联合久事体育打造“明星快闪街区”,结合演唱会档期推出艺人主题快闪店,在商场中庭设置明星音乐主题馆等等。

  举办活动不易,各方共赢更难,但街镇撬动和联动起的各种资源,不仅能为企业精准匹配政策、更为发展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基层不仅是传声型的“店小二”,更是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合伙人”。

招商不易,但各方来赋能

  当基层营商环境被重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潜力,哪怕在街镇这样的小单元里,同样能勃发出长足的生命力,培育出茁壮的好企业。

  位于徐家汇商圈核心地带的徐家汇中心是目前上海城区最大的在建项目之一,其中220米高的A座写字楼2022年落成交付,目前已接近满租,八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另一座大楼370米高的B座,预计明年年初竣工交付,届时将成为浦西第一高楼。

  服务于这么一个大项目,仅靠街道远远不够。当“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成立起更大的专项工作小组,“赋能”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这个大号“专班”里都有哪些部门?记者特地梳理了一番,涵盖从落地、注册、入驻、装修到发展、支持、兑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区投促办、区商务委、区营商服务中心、区建管委、区市场监管局、徐家汇街道、开发商新鸿基有限公司,以及属地徐家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最大化体现徐家汇营商服务水平。

  当然,仅是大项目跑出加速度还只是个例,如何把这样的营商服务推送给更多企业,有更大范围的“阳光普照”?徐汇区加码推出“企事快办”,既有实体服务站点,也有线上小程序。无论是惠企政策咨询、人才支持、场地资源对接,还是党建指导、平安管理、环境监督,企业都可通过线上提交诉求,后台依托城运派单系统实现工单流转,分配给相应的部门,最终做到“一口受理、全程跟办、阶段反馈、闭环处置”,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万小岚介绍,在天钥桥路上的T20大厦,二楼还专门改造了综合展示活动中心,为企业负责人办过“高管下午茶”,成为企业间资源对接的自然延伸场景;为白领群体开出“肩颈理疗沙龙”“新书分享会”公益活动,精准对接商圈白领和企业职工的“需求点”与“兴趣点”,构筑起文化引力与商业活力共生的生态体系。

  当街镇有了更多的赋能和助力,配强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会服务资源,不仅增强了地区与企业、人才间的“黏性”,更多方合力打通营商环境落地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