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台】初来乍到,上海创业?在浦东这个街道,考验基层营商如何“投资于人”

  一个年轻人到上海创业

  他最关心什么——

  项目能否落地?住房有无保障?办事是否省心?

  身处服务企业、基层治理的最前沿

  街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浸润着一个区域对人才的真心关爱

  对创业主体的最大诚意

  一起漫步黄浦江边地标云集的

  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

  解码基层营商如何“投资于人”

  

 

  从0→1:创业孵化器

  “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机器人咖啡。”

  在上钢新村街道的营商服务中心,95后创业者张和源操作着他的第一台机器人咖啡。就是在这里,这台新设备完成了落地和试用,也由此走通了首次创业的全过程,找地方、办执照、落场景、约客户,“我现在是由上钢街道孵化的创新型企业。”

  谈及为何选择这里,年轻的小张总清楚记得每个环节。在一次路演活动上,他机缘巧合认识了街道营商服务中心主任张洁静。当时一位打算创业,一位对接服务,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公司落地在了服务中心里的创业孵化器。

  让企业随时感受营商环境的“温度”,基层是最直接的触点。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中,“夯实营商基层基础”首次作为单独任务板块列出。5月,上海再推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行动”,明确“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这些都要求围绕打通营商环境落地“最后一公里”,加码赋能街镇服务企业的能力。

  上钢新村街道营商服务中心,成为了最好的观察窗口。通过上级赋能、整合资源,这里可以提供包括政务办理、法律财税、人才引进、就业创业等12类服务,不管是初创团队,还是外来项目,都能只进一扇门,一站式办成。

  比如年初落地时,小张总还是创业新手,只需一张办公桌即可,服务中心里的创业孵化器,每月租金低到可忽略不计。项目落地后,他直接又在这里完成了企业登记注册,包括后续的财税咨询、创业辅导、链接客户等等。

  最近,还是在营商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这台机器人咖啡摆进了同在上钢街道的上海千古情景区。副总经理张琦男介绍,“我们景区一直也在探索演艺+科技的文旅新模式,那街道就给我们推荐了智能咖啡机的项目,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就很符合我们的需求。”——这是区域营商环境的合力托举。

  从1→10:临江写字楼

  正因为距离企业最近,也深刻感受市场冷暖,基层“陪伴式服务”让这杯咖啡,一路连到了周边的园区、景区和商场,拓展了更大的合作“生态圈”。

  服务的功力愈深,影响力也就愈强。目前,街道的创业孵化器已有10家入孵企业,其中一家营收突破1000万元,还有一家拿到了天使投资的第一笔资金。当这些初创苗子慢慢长大,就不再满足于一张小小的办公桌,街道又构建起了“第二成长曲线”,寻找、对接更大空间。

  张洁静打了个比方,“我们街道的孵化器可能是从0→1的过程,我们还希望和商务楼宇能够合作,我们就可以把1做到10,那就是从苗圃做到森林。”

  紧邻营商服务中心的耀华商务中心抛出了橄榄枝,吸引像机器人咖啡这样初创后期“即将规模化”的企业。临江写字楼里,空间开阔、窗外就是江景,已入驻的企业包括了多家上市公司、外企总部,知名的法律、金融机构等等。

  既渴望加入这样的上下游,又担心商务成本过高?浦东、街道从两个层面,围绕“空间、服务、政策”加码赋能。耀华商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庄德旺带来了好消息,依托浦东“青创15条”,这里将新设科创型孵化器,近5000平方米,租金每天每平方米不到1元。

  “青创15条”是浦东为着力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第一站”推出的支持举措。其中,针对青年人才最关注的创业和居住成本高,推出“两个100万方低租金空间”,即100万方以上日租金不超过每平米1元的创业空间,100万方以上月租金不超过2000元的青年公寓,很快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小伙伴”到浦东开启追梦之旅。

  如果说,从0到1靠创意,那么从1到10靠就亟待资源和赋能。让每一个创新梦想都能在上海落地生根,基层营商服务,成为了连接发展每一程的桥。

  从10→100:安家在上海

  产业集聚、区域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人。

  吸引年轻人愿意到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居住成本是一个很大的考量因素,也决定了他最终是否愿意留在这里,把家安在这里。

  在上钢新村街道,有着被称为“最美江景房”的璟滨人才公寓,黄浦江就在窗外,出小区就有高架,步行到前滩、后滩、世博文化公园也不过10分钟左右。

  再放眼整个上钢新村街道,共有4个社区6000多套人才公寓。像在璟滨人才公寓,创业者们甚至可以楼上居住、楼下创业,小区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5-96%。

  光住还不够,最幸福的通勤方式是什么?今年初,耀元路上的耀华滨江公寓门口开出了一条定制公交,实现了小区门口上车,公司门口下车。

  原来,耀元路两侧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住户大多在世博片区的央企工作,这段不长不短、没有直达公交的通勤距离,一度让员工很头疼,街道副主任曹威巍在走访企业时,多次听到这样的呼声:“当时企业提出来希望能够有公交线路覆盖,街道联系了新区建交委争取支持,建交委也非常重视,最终确定了以定制公交的形式,通过政府出一点,公交公司补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车票3元,直接扫码,覆盖上下班时间,线路一经开出就大受欢迎,几乎每趟客满,如今还加开了几个班次。

  在上钢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嫣春看来,人的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甚至融为一体。当街镇有了部门赋能,配强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会服务资源,既是完善了周边配套,也增强了地区与企业、人才间的“黏性”。

  营商环境的“颗粒度”越细,企业和人的“感受度”就会越深。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

  在于创新创业的涌现

  肩负经济、社会双治理职能的街镇

  都在拿出最宝贵的资源

  投资于人

  既营造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又通过多元场景和开放环境的支持

  让“综合成本”更低

  “综合优势”更强

  陪伴每一家小微企业走好每一步

  上海,是座能托举梦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