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把“金牌店小二”贯穿服务全过程,黄浦助力打造演艺产业一流营商环境

  在“演艺大世界”核心区人民广场,黄浦区文化旅游局文旅市场管理所副所长张晔谈起这片热土时充满自豪:“‘演艺大世界’不仅是演艺品牌,更是业态深度融合的特色街区。自2018年正式定名发布以来,‘演艺大世界’作为全国剧场、演艺空间密度最高的地区,逐渐比肩国际一流演艺街区,通过‘演艺+’模式推动文商旅融合,打造‘观演-消费-社交’一体化体验。”

  7月25日下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举办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覆盖了世行对标改革、为企整体服务、优化涉企监管、夯实基层营商等多个方面,是全市四百余项申报案例中精选出的创新标杆,也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全景缩影。

  而“演艺大世界”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区域内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黄浦区坚守“包容业态、审慎监管”原则。张晔介绍,黄浦区演出体量占全市的五成以上,面对“海量”的演出审核压力,黄浦区把“金牌店小二”式服务贯穿于演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针对性推出监管审批新模式。

  为此,黄浦区推出多项创新举措:为语言类演出首创“剧本库”审核模式,极大程度缩短语言类演出的审批周期;为驻场新剧目提供演出联排审核服务,为企业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推出演出项目剧本初创阶段审看服务,实时跟进,督促最终版本及时送审报批。“这些服务为企业实实在在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张晔表示。

  在监管领域,黄浦区实施“无事不扰”远距离监管试点和“无处不在”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并全面推行检查码。同时,“以数管企,以数服企”打造“企易注”平台,大幅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围绕信用体系建设,黄浦还推出“演艺大世界补贴票黑白名单制度”,张晔特别提到反“黄牛”机制:“我们推出的‘演艺大世界补贴票黑白名单制度’,大力推进‘实名售票+实名进场’模式,从根源上杜绝‘黄牛’现象。”

  配套服务同样关键。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对“演艺大世界”剧场空间较为集中的南京东路街道累计完成600余户小餐饮店改造,硬件设施环境、食品安全水平和公众消费体验得到明显提升。南京东路街道携手区文化旅游局设立“演艺大世界·共享服务空间”,为文化展演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降低运营成本。而针对小型工程装修备案,南东街道在共享服务空间设置专窗推行“一口受理”机制,大幅压缩装修备案时间。

  耕耘数载,“演艺大世界”以全市五分之一的剧场数、三分之一的座位数,贡献了二分之一的演出量,驻演1年以上的剧目超55部,活跃制作机构超35家。张晔欣喜地表示:“演艺与餐饮、酒店、文创、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演出展览、住宿餐饮、潮玩生活等产品联动,今年6月的‘演艺市集’正是构建‘看演出-逛市集-享优惠’消费链的成功实践。”

  作为亚洲演艺之都核心示范区,黄浦区将持续深化推进“演艺大世界”品牌建设,营造一流的文化营商环境。在包容审慎的土壤上,一个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世界级演艺街区,正成为上海闪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