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上海为什么要“赋能”基层营商环境建设?这个新启用的街道营商服务中心,有新做法也有新思考
街镇是城市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近一个多月
市发展改革委聚焦做强街镇营商基础
组织了多场面向基层的座谈会
“赋能”成为了当下持续优化的关键词
新启用的浦东上钢新村街道营商服务中心
通过上级赋能、整合资源
可提供涵盖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12类服务
成为观察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的新视角
基层是服务企业的最前沿,也是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让企业随时随地感受营商环境的“温度”,街镇是最直接的触点,从无到有设立、从小到大发展,企业成长的每一步,既需要与政府业务部门打交道,也离不开诸如人才引进、落户等个体需求。上钢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嫣春在走访企业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的时候是苦于无从着手,不知道找哪个门、找哪扇窗。还有人才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在我们上钢、后滩区域集聚,从人才引进、落户,再到成家立业,他也会有很多期盼,需要办理很多业务,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只有当服务触手可及,营商环境的优化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政策文本上,更直达基层、深入企业。新启用的上钢新村街道营商服务中心,就围绕“服务”二字做足文章,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不管企业还是人才,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遇到的任何一个需求,都可以只进这“一扇门”,对接到“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
专研高端装配工具的孙薛城,曾经是进口设备的代理商,现在他和12位合伙人一起,希望能推动这些高端设备国产化。在几经考察后,团队把创业首站选在了服务中心特别设立的创客区,在这里他们可以对接到所有服务——
“像我们现在需要企业注册;接下来像我们很多员工是外地的,比如说要办理户籍、居住证这一类的,那楼下就能办;特别是周边这里就是人才公寓,对我们招聘也是一个很好的亮点,更好地吸引一些我们需要的人才。”
要满足企业和人才的所有需求,对街镇来说其实并不容易,相比市区两级,他们资源少又力量弱,在解决企业诉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往往面临各种痛点、难点、堵点和苦点,在管理和服务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街镇“赋能”成为了当下上海做强基层营商环境的关键词。以上钢为例,这一次,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浦东新区人社局、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局等为街道赋能授牌,辖区税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与街道签署政务合作,这些都为各类资源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街道还积极联动周边商务圈,拓展更大的合作“生态圈”,甚至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多功能的会议、展览和培训空间,助力业务拓展和资源对接。总之,企业需要的、人才渴望的,营商服务中心都提前想到。
“我们还找到了许多合作伙伴,有咨询公司,有律师事务所,还有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企业,人才服务的企业和金融类企业,甚至为初创企业,去找一些创业孵化和项目对接,能够为他们助力、提供更多支撑的这样一些资源。”
集聚起的各类资源,也借助这个平台有了更多延伸的空间和可能。上钢新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洁静特别提到,在驻点服务的同时,他们还有专门走访企业的团队,一起合力把政策和服务“精准对接”,做实“最后一公里”。
“各个条线部门有很多政策,也有一些资源。我们街镇虽然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可以把这些政策集合起来,通过这个服务中心或者走访企业过程中,让企业知道有这样一些政策,精准地对接到企业的需求。”
服务的功力愈深,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也就愈强。
市发改委营商处副处长孔媛,最近参加了2场街镇营商环境座谈会,听到了许多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不少已在解决过程中。
比如许多街镇提出需要区级条线部门赋能,通过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来做强街镇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再比如空间载体饱和,则需要全市层面加以研究解决,为老旧商务楼宇的城市更新提供更多支持,助力基层利用好低效空间,激活沉睡的商业潜能。
在她看来,无论是市级部门,还是街镇基层,所有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的点滴努力,都是在为区域发展创造最大可能,激发市场无限潜能。
“推动上下联动,最终核心是要为街镇的层面去赋能,更好地提升我们街镇层面服务各类经营主体的能力,我们整体的企业的感受度和满意度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提升,我们面上的营商环境的底座才能更加坚实和扎实。”
连续推出7个版本1000多项改革举措后
营商环境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
早已“无处不在”深入肌理
它不再是简单的政策量的叠加
更不是停留于纸面的逻辑自洽
只有让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服务
都能触达企业的实际需求
才是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
下狠功夫、长功夫、大功夫
为全市200多个街镇不断“赋能”
正是把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底座
打得越发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