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报】为上海探索优化地方标准提供助力

A040726_p20.jpg

  推动文娱票务市场营商环境法治化研讨会在华政召开 记者 王湧 摄

  □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设定分区域可退票或许可以破题。”“消费者的利益要保护,企业的利益也需考虑。”“上海现有退票规则在全国相对友善,但仍有可完善空间。”……直击文娱票务市场营商环境法治化问题,在此前本报推出专题系列报道的基础上,7月24日,由上海市发改委与上海法治报社联合主办、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承办的“推动文娱票务市场营商环境法治化”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30余名来自司法实务一线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票务平台及消费者代表等齐聚会商,争相献计。

  近年来,文化演出已然成为拉动文旅消费、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引擎。有数据显示,连续一周的热门演唱会可带动周边消费数亿元。行业兴盛发展之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全年,仅上海市消保委就收到超过1万件演唱会相关的消费投诉。

  聚焦推动文娱票务市场营商环境法治化,此前,本报从剖析演唱会退票难这一行业痛点,到探究其背后的种种成因,再到商讨现行退票规则中的细化完善空间,通过系列报道破题。

  会上,上海市发改委营商处处长卢爱国在致辞中表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此次搭建共商平台邀请各界参与,希望以问题入手形成共识,推动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从而助力上海营造更加规范、更有活力的文娱市场法治化营商环境。

  作为本次研讨会主办方之一,上海法治报从过去的观察者到如今的参与者,通过研讨会链接各方、汇集众智,推动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形成对文娱票务市场有益的建议,也是作为法治专业媒体的一次全新尝试。

  研讨会由营商环境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罗培新主持。会议围绕退票规则构建的底层逻辑、畅通合理的退票渠道的构建、阶梯退票规则与费用匹配机制的调整、退票场景下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等议题展开。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作为第一个“抢到话筒”的与会嘉宾,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支队支队长陶焱升表示:“强实名制政策主要运用于实名购票及实名入场两个环节,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风险防控上,通过强实名制能够甄别出风险人群,对于打击黄牛也有作用,目前运用下来效果不错。”

  但在强实名制之下,因门票不能转赠所产生的其他问题则在所难免。如何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上海现有的阶梯退票机制从全国范围内看还是相对公平的,但仍有可完善空间,亟待建立更为精细可预期的规则,实现“有规可依”。

  “我认为,规则的制定也不应该是一刀切的,比如是否可以设定部分区域可退票,让规则制定上的颗粒度更加精细一些。”上海社科院教授彭辉抛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可以参照听证会的形式,充分听取市民意见,找到制定这项规则最合理的区间值。”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副处长林圻建议。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姚明斌表示,消费者的利益要保护,企业的利益也需考虑,在这两者之间探寻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路径可以是:在监管部门制定的红线基础上,交给市场主体来制定灵活的阶梯式退票规则,释放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下转A4)(上接A1)这一点,也得到了上海市12345热线办副主任黄鸿烈的认同,“市场干市场的,规则制定交由市场;政府干政府的,监管环节在于政府,末端的渠道交给法治。”黄鸿烈表示。

  作为票务平台的代表,摩天轮、纷玩岛等也参与了此次研讨。“我们有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以来,我们的消费者中有15%存在退票需求,这意味着客服每月会接到数以万计的退票咨询或投诉来电。”摩天轮负责人刘斅表示,企业本身的经营压力也大,加之受累于处理这样的退票件,迫切希望有相应政策予以补充。

  会上,来自上海市人大,上海法院、检察院,市司法局、市热线办等单位及律师代表等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研讨会最后,作为营商环境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罗培新表示,针对此次研讨会上收集到的关于畅通合理的退票渠道的构建、以及阶梯退票规则与费用匹配机制的调整等意见建议,将形成研讨成果并拟写相关立法建议,为《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改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上述研讨成果也将提供给相关单位,为上海探索地方性行业标准,研究出台演唱会消费争议解决指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