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上海交大旁,这条人气商业街12家商户开设外摆位

  凌晨3点多,环卫工人凌阿姨踏着未散的夜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过去,永平路德式风味餐厅北侧一块闲置空地曾是她的“噩梦”:“我负责5个红绿灯路段,到7点多还常常弄不完。”

  如今,再来到同样的路段和点位,凌阿姨却步履轻盈。绿植巧妙点缀的户外桌椅代替了散乱垃圾;整洁有序的环境取代了往日混乱,“早上的清扫轻松多了,环境真是大大改善”——悄然转变来自近段时间永平路上一场始于“一米距离”的变革探索。

  永平路(东川路—江川东路)傍倚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是周边师生、居民和园区工作者寻觅美食的重要场所。不到千米的路上两侧商铺林立,餐饮店占了六七成。长期以来部分商户门前台阶区域却成了困扰街区治理的“病灶”:有的跨门经营侵占公共空间,有的杂物随意堆放阻塞通行,还有私拉电线充电潜藏安全隐患……烟火气与脏乱差,竟成了一体两面。

  商户并非天生“无序”。德宏路口的灰太狼烧烤店老板就曾面临难题:“门前大片空地本可大有作为,但规矩不明不敢擅动。”这份矛盾中潜藏着商户利用空间、美化环境的强烈意愿。然而永平路商户皆为个体经营,缺乏统一管理主体,谁来组织?费用如何分摊?协调推进困难重重。

  沧源街区党支部在走访中了解到了商户渴望改变的愿望,一个创新的理念应运而生:以“党建引领街区自治”,推动成立永平路路管会,激发多元主体共治活力。由于德宏路以南的永平路商户有统一的企业管理运作,北面商户无统一管理方,以德宏路为界,永平路南北各成立了一个路管会作为商户自治的核心载体,他们还选出了自己的会长。

  路管会推动“外摆”机制的核心在于设立了一套“准入”与“监管”双轨机制。商户申请“一米线”外摆需过“三堂会审”:首先是路管会成员单位;客观条件是否允许、经营类别是否合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管理部门、路管会与商户代表共同评议决策,通过审核后才能“外摆”。

  御陕坊店主率先获准在门前摆放了4个精致花箱:“每个七八百元,效果挺好,客人路过觉得漂亮,有的还拍照。”这一小步点燃了燎原之火,隔壁韩式餐厅根据年轻学生喜好添置了彩灯装饰,其他商户也纷纷结合自身特色设计美化方案。

  “外摆不是随意乱摆。”根据《市容优化环境操作指南》明晰了操作规范,商户还须签订自治承诺书严格约束行为,如油烟噪音超标或卫生不达标,违反三次者即暂停外摆权;重要考试期间自发暂停营业以保障安静。

  机制创新释放出意料之外的经济活力。灰太狼烧烤店安置了七八张帐篷休闲桌椅后营业额激增30%。德式风味餐厅与其他商户共享空间的8张外摆桌伞,不仅拓展了堂食空间,还成为快递员、行人短暂休憩的港湾。负责该段招商的王女士直言:“我们是希望商户赚钱的,他们收益增加,我们租金收取也更顺利。”

  变革的深度远不止于营商环境的提升。“一米线”试点逐步推开,“烟火气”与“风景线”如何共存?街道组织的一场“人民城市议事厅”活动将多元声音汇到一起:店门前干净整洁才有人来、生存先于美化、油烟扰民问题能否真正缓解、要美化更要避免占道影响通行……“缺的不是餐饮,而是能劈情操、放空的空间”“打造特色街区需统筹慢行动线与口袋公园”等建议,打破了固有框架,为“一米线”注入了青春视角与人文温度。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后续的“外摆”设计中考虑请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来为街区进行景观设计,为永平路增添更多青春气息文化元素。截至目前,永平路上共有12家商户成功“外摆”,还有商户陆续申请中。

  “烟火气本身就是风景线”,市人大代表唐曙建认为永平路实践是闵行在城市治理中校准“烟火气”与“风景线”平衡点的生动样本,“一米线”外摆的探索印证了城市治理并非一味驱逐烟火,而是让烟火与风景在秩序中共生。

  今年5月,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务委、市文旅局和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在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文化集聚区、商圈、景区、广场、条件具备的街区(门店)等合理拓展或优化设摊开放区域。业态丰富、条件成熟、机制完备的永平路成为闵行首条一米线“外摆”试点路段。

  “市容治理表面看是城市‘脸面’、市民感受,深层看是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烟火气构建”,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做的是试点“外摆”应具备哪些基础条件、如何依靠街区来服务管理等,为以后同类“外摆”做样板间,同时探索如何积极回应市容治理新需求、市民对市容建设的新希望,让商户烟火气和街区风景线找到最佳结合点,切实提升人民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