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引领,开启“一体化监管服务”新篇章

  在传统监管服务模式下,通常对所有企业执行统一监管标准和服务举措,企业往往难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风险水平获得精准有效监管和服务,负担加重、发展受阻;政府也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监管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问题。

  为破解这些难题,嘉定区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基石“一体化监管服务”体系,旨在提高监管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高品质服务,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实现监管与服务深度融合,源头解决多头重复执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开创社会治理新篇章。

  检查做“减法”

  一是精简检查事项。根据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实际需要,对所有执法主体(如市场、城管、公安)与检查主体(如消防、环保、应急)监管检查事项进行梳理,按照“合并同类项”原则,精简重复检查事项,针对同一类市场主体,制定统一检查事项清单,规范检查内容,形成“一行业一清单”。二是强化联合检查。由最高频检查事项监管主体牵头开展本领域联合检查,在日常检查中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检查计划,开展常态化联合检查;在专项检查中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检查信息发布共享等方式,做到“能联尽联、能合尽合”,尽最大可能减少检查频次;在复核检查中加强“后半段”闭环管理,针对查出问题同样开展联合复查。各部门对于联合检查结果进行互认共享,避免多头、重复检查。三是优化检查方式。开展“帮扶式”指导督查,各部门依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核查督导,融服务于监管,主动帮助市场主体“把脉问诊”,助力其找准问题并开展针对性治理消除隐患,提高监管效率,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运营干扰。

  服务做“加法”

  一是加强事前服务。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市场主体类别,梳理对应惠企政策、专业服务、行业检查事项清单等,由服务专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包”,帮助市场主体做好自查自纠预防风险同时,加强政策解读和培训指导,助力市场主体发展提质增效。二是深化事中服务。在监管过程中深化与市场主体沟通交流,主动问询并收集诉求,特别提出“服务亮证”工作机制,充分体现服务属性。建立各部门间高效协同办理机制,及时研究对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总结固化高频诉求和共性问题相关经验,形成一体化工作举措,加强跟踪闭环处理,真正为市场主体发展纾困解难。三是拓展事后服务。针对监管中发现问题,主动上门给予整改指导,帮助市场主体尽快整改到位,并加强后续跟踪服务,保持整改效果持续有效,保障市场主体安全稳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构建“风险+信用”分级监管体系

  一是进行信用分级。由各领域监管主体牵头对市场主体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综合评估,根据各自行业领域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信用等级由高到低可参考分为A级信用示范类、B级信用可控类、C级信用警示类等。二是实施差异化监管。根据市场主体信用分级,推行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针对A级信用示范类企业,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除行业领域内刚性监管标准、各类专项检查要求、被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案件线索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干扰;针对B级信用可控类企业,保持常规检查频次和范围,采取“指导为先”检查方式,加强政策指导和培训服务,引导和促进企业自我完善、诚信经营,进一步提升信用水平;针对C级信用警示类企业,强化监管力度,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和范围,对查出问题以“有违必究”态度采取必要惩戒措施,督促企业及时整改,确保其合规经营,同时加强对企业信用修复的培训指导。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市场主体不同信用等级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为信用等级高的市场主体在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提供更多元的渠道、更优惠政策支持等,以服务促监管,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加强信用管理。四是动态调整级别。根据市场主体信用变化,及时调整其信用等级和相应监管措施。

  下一步,嘉定区将持续强化信用引领,深化“一体化监管服务”实施和推广。一是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实现企业监管服务数据实时更新及共享、自动识别企业经营风险等服务功能,打破信息孤岛;二是做好示范性案例推广,广泛传播示范案例成功实践,提高企业政策获取便利度,提升企业政策信任度;三是建立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定期收集企业和监管部门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政策和流程,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跟踪和评估,迅速作出调整和优化,确保“一体化监管服务”体系持续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