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人社多措并举,以行践诺——打造“争议不出岛 纠纷不出厂”服务品牌
一、背景与起因
长兴岛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的六大承载地之一,也是“国家战略、上海重点和崇明关键”的承载地,岛上聚集了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拥有8万余名产业工人。长兴既是产业工人的集中地,又是劳动争议的多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为此,崇明区人社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切实找准劳动保障工作与护航“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从小处着手,多点发力,积极搭建劳动争议调解品牌“解纷护链”新场景,以“一个巡回仲裁庭+一个金牌调解组织+N个实体化企业调解组织”升级形成长兴“争议不出岛 纠纷不出厂”特色服务品牌,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健区域产业链“筋骨”。
二、做法与经过
(一)优服务、解难题,增添治理“驱动器”。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推出“致和˙劳动法律诊所”党建特色项目。一是提供常态化坐诊服务,在崇明区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大厅旁设立“致和˙劳动法律诊所”接待室,为企业提供用工政策咨询和用工管理困惑解答,并开具“劳动用工规范建议书”。二是变“企业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建立“专题法宣-专项体检-回访评估”三步走工作机制,以“啄木鸟”式上门诊疗服务分析用工误区和政策盲区,护航海装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开展法律诊所进园区“上门义诊”服务,提供专业化“法律体检”套餐。通过政策宣讲、集中座谈、问题收集等方式,加强与商会、产业园区等组织的沟通合作,及时处置新情况、新问题,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二)注活力、补资源,扩容解纷“蓄水池”。乡镇调解组织是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的主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力量。为有效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区人社局紧盯“人员素质不高”、“调解力度不足”痛点难点出实招。一是推行仲裁员巡回办案和带教机制,建立带教结对人员库,要求仲裁员不仅要每周上岛经办一起案子、更要解答一类问题,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点对点”精准业务指导。二是整合资源,让就近维权通道更顺畅、更贴心。通过在长兴镇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协调中心设立“致和˙劳动法律服务驿站”,不仅提供劳动人事争议咨询受理、代收仲裁申请等法律服务,更为有需求的维权后失业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指导。三是推出“巡回庭审开放日”,建立现场普法宣传的长效机制。通过巡回审理,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靠前服务”,方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维权。同时,以巡回庭为平台,对可以公开审理的案件,邀请企业人事负责人、乡镇调解员及相关人员参与庭审旁听,庭审结束后,仲裁员就案件中涉及的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现场开展普法宣讲,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建蓝本、补短板,搭好企业“前哨站”。一是指导开展长兴海装企业调委会实体化建设。2023年下半年,区人社局指导搭建长兴第一家海装企业调解组织,暨江南造船“老娘舅工作站”。并且以此为蓝本,通过对标金牌调解组织建设标准,明确软硬件要求,指导其余长兴海装企业配备充足的企业调解力量,稳步推进企业调解组织升级改造工作。二是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多轮培训、分类访学,切实弥补海装企业调解水平“先天不足”。通过举办调解员专题培训班、开展企业调解员赴基层劳动维权窗口见习,现场调解观摩等,以及召开长兴海洋装备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推进会,组织其他海洋装备企业参观考察江南造船厂老娘舅工作站等,培育企业自身解纷队伍,补齐海装企业调解能力短板。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提供常态化清单管理和跟踪指导。指导长兴海装企业调解组织配备重大矛盾预警清单、群体性矛盾联办清单以及日常化解处置清单,通过开展实地走访提醒、会商协商以及建立信息上报等机制,以制度规范引导企业调解组织在自主预防、解决争议时主动作为、有力作为。
三、成效与反响
(一)劳动纠纷事前防范更有力。区人社局通过“致和·劳动法律诊所”覆盖式服务,推动人社工作人员、仲裁员从“台上座”到“实地走”,锻造基层法宣和基层指导“金话筒”,积极推进劳动纠纷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2023年至今已前往长兴开展诊所法宣、工作指导20余次,举办调解员资格培训并培养海装企业调解员新生力量43名,通过精准法宣、靶向培训,有力地夯实了基层调解基础。同时,通过开展劳动法律诊所随诊义诊,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施工环境”。江南造船是崇明长兴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在传统的劳务管控模式中,劳务工按天计酬,劳动效率低下。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考虑推行劳务用工改革,劳动法律诊所多次上门送“法律良方”,讲解厘清改革涉及到用工主体、工作年限、薪酬收入等诸多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精心护航江南造船薪酬体系改革顺利开展。
(二)基层矛盾多元化解更高效。畅通先调对接渠道,形成区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大厅收到维权申请后统一指导分流,第一道长兴镇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协调中心先调,第二道人社系统相关部门上岛入企联动联调,第三道仲裁巡回庭专业蹲点后调的“三道”先行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家门口解决。2024年至今,长兴镇协调中心处理劳动争议595件,区人社局牵头化解长兴海装企业群体性纠纷429件,在长兴巡回庭开庭审理并妥善处置案件94件。
(三)企业自助解纷功能更精准。通过搭建海装企业调解平台,将劳动纠纷预防关口进一步前移。目前,已指导成立“江南造船老娘舅工作站”、“中远海运法律援助中心”、“振华长兴职工之家”。实体化后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场所固定、人员固定、流程确定,服务对象涵盖全体员工,包括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工、劳务外包工等,服务内容除劳动纠纷化解外,还包括政策咨询、法规宣传、谈心谈话等,让劳动者投诉有门、求助有道。2024年至今,老娘舅工作站等海装企业调解组织处置劳动争议109件、化解103件,化解率达94.5%,稳步兑现“纠纷不出厂”服务承诺。
四、探讨与评论
“望闻问切”靠前服务,培育营商沃土。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企业发展好了,经济才能有根基、有支撑、有后劲。崇明区人社局深入推进诊所特色服务的精度、力度和广度,推动个性问题因企施策、共性问题成批化解、疑难问题专题协调,助力企业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健康发展,以务实之举解企业之困稳发展之势。
“点面结合”精细服务,让争议不出岛。服务是人社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力抓手。崇明区人社局通过“一个巡回仲裁庭+一个金牌调解组织”的“1+1”调解模式,将劳动法律服务的载体和触角延伸至海装企业身边,让海装企业在其经营场所即可获得就地调解、就地立案、就地仲裁、法律咨询等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受理-化解”一站式服务,确保长兴海装企业足不出岛即可化解纠纷。
“对应需求”靶向服务,让矛盾不出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崇明区人社局以问题为导向,为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级—乡镇级—企业(园区)级”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改善企业调委会实际存在调解效能薄弱、作用发挥不显著的问题,从小切口入手,深化海装企业调解委员会实体化建设,以“N+”海装企业调委会蓝本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的最末梢进行强基固本。同时,通过精准发力,多元化解,促进问题早发现、早谋划、早解决,实现源头预防和精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