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建筑师负责制”的试验,让工地谱出创新旋律

  3月的春风掠过罗春路,钢筋水泥的工地上,建筑师手持“指挥棒”,施工、监理、保险等团队如乐手般默契配合——这里是“东方生命港·宝山药谷”的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现场。今年年初,建设单位临港集团刚刚取得项目施工许可,距离他们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仅仅过去了两个月。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背后,是宝山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牵头,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全生命周期政策护航的建筑师责任制实践。

  当建筑师成为“项目导演”,

  一场“建筑师负责制”的实践悄然启动

  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项目立项初期,责任建筑师团队就项目定位、适合可行的发展规模、进度计划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编制设计任务书。设计阶段,根据后期园区预期入驻的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设计。例如,针对实验室复杂的系统要求,提前对接,及时调整管线布置,协调幕墙、智能化、节能等各类专项设计,避免后期返工。施工阶段,建筑师不仅协助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和监理单位,更是带着图纸蹲守工地现场,及时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确保施工连续性,加快施工进度。

  这场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效率

  政策护航“柔性落地”。在报审报建过程中,区建管委、区规资局与建设单位、责任建筑师团队紧密协作,共同探索新的审批流程,为后续试点项目探索和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施工图的监督检查,也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检查和抽查,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不再作为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的前置条件,设计文件技术审核工作由责任建筑师把关,施工许可办理周期缩短明显。

  风险管控“跨前一步”。区建管委与保险公司积极对接,提前预判,覆盖因制度创新引发的潜在风险,减轻企业后顾之忧 。

  成本账本“越算越薄”。建筑师统筹把控材料采购和施工工艺,避免不合理支出,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让参建各方感慨的是,工地上的“扯皮会”少了,“共创会”多了。真正实现了“快”“好”“省”,真正达成“工程质量”“时间进度”“项目成本”三者的最大公约数。

  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在项目现场举办的宝山区建筑师责任制实践阶段座谈会上,建设单位负责人展示了一组数据:统筹设计、采购、施工各环节,实现跨部门无缝衔接,整体效率提升30%;设计阶段,建筑师依据投资规模进行限额设计,通过方案阶段三轮和施工图阶段的二轮比选和优化,东方生命港宝山药谷项目建设成本预期下降10%。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多方从‘各自为战’到‘背靠背信任’的证明,更有从“0”到“1”的艰难跨越。

  会上,责任建筑师团队提出通过本项目的实践最终将形成一个操作层面的工作模式和样板的设想;施工总包单位表达了更好理解设计意图避免返工以及提升质量的阶段成效,也将针对建筑师负责制下施工单位的新的定位进行专题探索;监理单位表达了设计的最大融合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如何从“监督方”逐渐转变为“协作者”的定位困惑;保险公司则阐述了在目前的试点项目实践中面临的政策试点阶段法律不确定性与成本障碍、保险赔付流程等难点……这些,都是下一阶段交给所有参建单位的研究课题。

  如今,“东方生命港·宝山药谷”的塔吊仍在转动,但故事的深意早已超越建筑本身——当建筑师从幕后走到台前,当“负责”二字贯穿项目全周期,冷冷的图纸有了温度,钢筋水泥间也能生长出创新的根系。

  未来,这片土地上将提供超30万方的载体空间,满足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这里将诞生上海生物医药的“智慧心脏”,而在宝山区建管委、区规资局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建筑师负责制的“宝山基因”,正在为每一寸空间注入生长的力量,不仅让这座生物医药产业园破土而出,更在实践中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生长逻辑——是所有追求高效协同和品质交付的工程都能激活的“开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