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阶段新起点,以党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引领上海未来发展 ( 2021年03月02日 )
1.1 “五个中心”建设既定目标如期实现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上海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主线,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求,全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1.1.1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9万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3.87万亿元。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万美元。“四大品牌”持续打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7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8万元/人,位居全国前列。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7000亿元。
1.1.2“五个中心”功能实现整体提升。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实体经济能级不断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771家。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200万亿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3.2%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4万亿元左右,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4.1%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左右,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
1.1.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和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科创板开板并试点注册制,助力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首批32项制度创新成果。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助力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举措在全市推广实施,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放管服”改革综合授权试点持续推进。全面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服务支持实体企业发展。
1.1.4超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729公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5年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8.5平方米。黄浦江45公里公共空间岸线贯通开放,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构建运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超大城市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1.1.5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国领先,超过7.2万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体系扩容提质,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旧区改造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14万户。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健康上海行动”深入实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3.66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形成,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断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市人民,推动国家战略任务加快落地,持之以恒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咬住目标、迎难而上,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活力加快释放,城市更加开放、包容、向上,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2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上海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上海发展环境面临更为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上海面临着国家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当前上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对标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势能亟待加强,新动能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需下更大力气,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不断提升品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需要加快破解,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一刻也不能松懈。
面向未来,上海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发展蓝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以“四个放在”作为战略基点,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深刻领会党中央落子布局的战略意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在开放潮流中坚定不移融入世界,在新的国际变局和挑战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我国深度参与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好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在扩大国内需求和提高供给质量上持续发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一体化思维和主动服务意识,与苏浙皖三省各扬所长,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赋能提速,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上海要勇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善于转危为机、变中取胜,加快增创优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系统优化,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定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的新奇迹,展现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1.3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世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球枢纽和节点地位更加巩固,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全球顶尖城市行列;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全要素生产率全国领先,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城市空间、经济、城乡格局进一步优化,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展望2035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将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