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3分 全国营商环境指数:上海第一“含金量”足 ( 2020.09.22 )

  94.93分!这是上海市2020年营商环境指数的得分。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多个协会日前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中,上海总分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一些常规的经济活动被打乱,不确定因素也更大,对营商环境的持续性要求更高,对更新速度和探索创新也更为迫切。多位专家表示,不管是连续几年拔得头筹的可持续性,还是特殊时期的营商环境跟进速度和执行能力,或是从硬指标向软服务的视角转化,上海这个营商环境的成绩都充满“含金量”,它是优化营商环境驶向市场经济“深处”、浸润社会运行每一条“毛细血管”的生动注解。

 连拔头筹,上海营商环境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优化营商环境,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的市场环境亮点突出,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落实成效显著。”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滕泰对上海的营商环境评价很高,在细分指标上,上海市场准入综合指数位列第一,外商投资活跃度位居第二,金融服务指数位列第二,这些都是上海的优势。记者注意到,这也是上海再度蝉联榜首。

  报告认为,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对经济发展助力最大,创新环境次之。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对此深以为然。在他看来,上海的法治环境一直是最好的,也是近几年政府侧共同努力的映照——就在几天前,《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出台,66条“刚性”立法为上海40万中小企业提供鼎力支持;4月10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是上海多年来优秀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延续;同一天,上海推24项举措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涵盖落实国家扩大开放政策、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强化外商投资保护等四方面;2018年,上海还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坚定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无论内资、外资,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上海都有现成的、与时俱进的地方性法规,成就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理由”。

  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市委副主委汪胜洋看来,这个成绩是上海各种优势的叠加体现,一方面,契约精神一直是上海海派文化中最独特的标记,另一方面,上海近年来在扩大开放领域有很多新举措,尤其是在全力推进“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落实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经验,“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在扩大开放领域迈开新脚步,本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对引领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有标志性意义”。

 从疫情前到常态化防控,上海付出了哪些努力

  如果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份报告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更有意义——它的调研时间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从疫情前一直跨越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优化营商环境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的抓手,对营商环境的探索也越发迫切,上海在特殊时期的这个第一,意义重大。

  “疫情防控是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面镜子。”汪胜洋认为,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短期冲击,但上海的政策不仅跟进速度快,而且执行率极高。汪胜洋所在的民建市委,在复工复产之初就一口气跑了100多家企业,从最初的解决口罩“硬需求”,到后来“一企一策”解决个性化难题,可以见到上海为优化营商环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邵志清认为,常态化防控的环境下,对于营商环境的要求更高了,只有用政策的确定性来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才有助于复工复产,为企业近悦远来带来“安全感”。

  报告认为,在常态化防控时期,针对企业关注度高的市场环境、监管执法和法治保障环境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更有助于企业走出困境,提升其政策获得感。邵志清表示,上海复工复产复市按下“加速键”,之所以有底气,源自上海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政府服务的意识极强,早在2月8日,上海就出台了抗疫惠企“28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成本攀升、融资困难、供应链断裂等突出问题;3月27日,上海发布“沪企业复工指南5.0版”,这已是一个半月间的第五次更新,至此,绝大部分企业在第一季度实现“一键重启”。

  “疫情对于超大城市是一次考验。只有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在疫情下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凸显城市核心竞争力。”邵志清说。

  从硬件指标到满意度视角,上海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多获得感

  上海一直是探视中国营商环境的“窗口”,在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排名由北京、上海的数据组成,上海权重占比55%,主要从施工许可、跨境贸易、获得电力等“硬指标”上综合评价。这份报告中,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在客观指标的基础上,首次将市场主体的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中。

  从硬件指标转向企业满意度的“主观视角”,上海为何能在不同“频道”的转换间,依然拔得头筹?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就是从“硬指标”向“软服务”升维突破的典型案例。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几句设问让人印象深刻——我要开办企业怎么做?我要变更股东怎么办?我的电子印章怎么用?当视角从政府部门单一的减时间、减材料、减流程“标准”向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转变,营商环境也找到了优化空间,“在刚刚过去的5月,上海新设企业达37539户,同比增长19.1%”。

  市市场监管局是上海“一网通办”的有机组成部分,足可透视上海营商环境视角转变中的精准拿捏。今年全国两会上,源于上海的“一网通办”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汪胜洋认为,近年来,上海牢牢牵住“两张网”这一“牛鼻子”,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超大城市更精细化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置一件事”,都会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