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多措并举加快产业项目落地 ( 2020.03.03 )

为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区规划资源局以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做好互联网政务“加法”、审批流程“减法”、服务方式“乘法”和企业痛点“除法”,多措并举加快产业项目落地。

一、基本情况

市规划资源局于2019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规划实施的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文件明确了“简化审批流程,细化项目分类,实行弹性控制,加强主动服务”的指导思想。区规划资源局立足《细则》,提出“加减乘除”四大举措,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做好企业服务,探索加快产业项目落地“闵行模式”。

二、 主要工作举措

(一) 互联网政务做“加法”

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一库+一平台”(项目实施库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梳理2019年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并实施入库管理,针对20多个入库项目提前开展规划和建筑方案研究。在项目前期阶段,对于影响企业决策的建设条件、审批方式、管理要求,可通过“多规合一”平台向各部门一次性提前征询,并作为后续审批依据。提前排摸项目难点的同时实现“无纸化、不见面”审批,为项目前期启动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审批流程做“减法”

将产业项目提高容积率、建筑高度的控详规划调整程序由原先“三阶段,九环节”减少为“先调后办”两步走的简易程序,即先“调整”图则纳入市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规定签订土地出让补充合同,调整时间由半年至一年缩短至两个月左右。同时,区规划资源局在《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操作办法,对于不超过产业项目容积率、建筑高度上限的企业诉求,会同区经委等部门召开“三委两局”论证会;对于超过产业项目建筑高度上限的企业诉求,在“三委两局”论证的基础上,增加建筑方案论证内容,对调整的必要性和相邻关系进行论证。

(三)服务方式做“乘法”

对于按《细则》提高容积率、建筑高度的项目,多维度、多样化做好审批服务,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标准。一是定人,区规划资源局为每个项目安排专员,通过“一案一档一人”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建立项目专属微信群,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二是定点,专员分别与各街镇、园区挂钩联系,全面排摸辖区内产业项目情况;三是定时,要求专员每周与企业至少联系一次,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定期核查建筑方案阶段成果,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四) 企业痛点做“除法”

产业领域的企业建设项目经验相对较少,对于规划土地政策的了解也很有限。为彻底排除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区规划资源局成立“送策入园助发展,精准服务树新风”课题调研组,主动跨前服务。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规划土地管理政策进行梳理、汇编成册后向各园区、街镇和企业下发,提供针对性“辅导教材”。同时整合窗口职能,设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综合窗口,为企业提供办事咨询、技术咨询、材料审核等“一站式”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立足流程再造,彰显闵行速度

2019年,区规划资源局已受理16个产业项目提高容积率、建筑高度的申请,8个项目已经市局批复同意。其中顺丰集团上海总部暨智慧物流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容积率由原1.0-1.6万平方米/公顷提升至2.0万平方米/公顷,成为我区首个根据《细则》完成容积率提高的产业项目。其审批时间由原先的1年压缩至1个月,满足企业对产业项目高效布局的需求的同时大大加快了产业项目落地,产业项目推进简直按下“快进键”!

(二) 着眼企业感受,呈现闵行温度

通过“开门”提供咨询服务、“俯身”倾听企业诉求、“贴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了企业获得感。一家企业的办事人员说:“以前跑项目像‘无头苍蝇’一样,经常问了一圈还是过时的政策,现在通过规划资源局的宣传、咨询服务,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办事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