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6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3日 文号:沪发改环资提〔2025〕23号)

孟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科技策源地和产业高地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立市级科研平台并系统布局颠覆性技术突破,探索建立长三角资源规模化供给体系、加强绿色供应链碳足迹核算体系和加快产品认证”等建议,我委总体表示赞同。

  我市积极推进航空和远洋航运使用绿色替代燃料,去年印发了《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打造航运绿色燃料和SAF生产、加注、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体系作为重点应用场景,通过场景突破生物质SAF、二氧化碳合成制SAF等关键技术。

  关于提案中提到的建议一:在技术突破上,建立市级科研平台,系统布局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 SAF 技术策源地。上海有多个SAF科研团队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前列。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等科研团队,在SAF生产技术研发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上海交大与上海电力股份等合作,正推进建设5吨/年SAF中试装置。华东师大与中国商飞签署合作协议,推动SAF在国产大飞机上的装机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研发了CO2与氢低压直接合成SAF 的新型催化剂体系。上海机场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上海城投集团与申能、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企业合作研发,正在攻关废弃油脂、生物沼气、绿色二氧化碳、木质纤维素等生物基原料的SAF颠覆性技术路线,探索研究电转液工艺及碳捕集与绿电制氢新技术。同时,支持相关企业开展SAF产能建设,推动上海翔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化工区建设年产30万吨废油脂制生物航煤项目。

  关于提案中提到的建议二:在原料供应上,探索建立长三角资源规模化供给体系,有效降低技术经济成本。上海绿色燃料产业化发展受到原料、绿电等条件制约,上海餐厨废油年收运处置量约8~9万吨,生产生物柴油约7万吨。上海可用于绿色燃料生产的农林废弃物、城市有机废弃物等资源有限,目前主要用于绿色甲醇生产,无法满足SAF产业化需求。大丰农场等域外农场生物质资源和横沙等滩涂种植能源作物可作为上海市生物质潜在拓展来源,但面临原料收集成本高、生物质气化技术成熟度不够等问题。以二氧化碳加绿氢为原料的技术路线需要空气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但当前捕集成本还很高(≥200美元/吨),未成规模。绿电方面,上海现有绿电尚无法满足需求,根据国家已批复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规划,未来上海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930万千瓦,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年,有望为绿电供应提供有力支撑。上海机场集团正在积极打造上海SAF应急保障与生产供应体系,2024年与国内头部产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或投资意向协议,争取生物质与风光资源保障,有效缓解上海本地绿色资源紧张的矛盾。

  关于提案中提到的建议三:在产业布局上,加强绿色供应链碳足迹核算体系,加快产品认证。我市正在推动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相关工作。一是推动制订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2024年聚焦紧迫性强、研究基础好且国家尚未有明确制定计划的产品,立项了船舶等11个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二是推动建设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衔接欧盟环境足迹要求(EF4.0),制定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入库标准,试点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争取成为代表国家主要行业实际水平的本土数据库,为国家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做好补充。同时,开展我市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会同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要求,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相关工作。三是相关企业也在探索碳足迹核算工作,如上海城投集团近年来在环境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碳排放核算和减碳路径研究,正在推进废弃物和绿色能源认证咨询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市科委等部门正在推动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科研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行业权威机构,研究绿色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国际政策标准及核算模型开发,加快实现全品类绿色燃料认证工具链自主可控。依托临港新片区、大零号湾等高新产业聚集区,搭建绿色燃料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绿色燃料认证的本土化企业。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推动绿色燃料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亟需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更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协同。我市将继续协同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面向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建设需求,突破绿色燃料颠覆性技术,搭建SAF研发和概念验证平台、性质测试和适航认证平台,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市对接SAF生产资源和产能,探索建立SAF规模化供应体系。同时,不断完善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认证标准,推动SAF链主企业和头部国际认证机构在沪集聚,参与国际认证规则更新,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提供SAF的咨询、培训、对接、认证等一揽子服务。

  感谢您对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