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33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7日 文号:沪发改产提〔2024〕6号)
许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南北地区产业转型,打造强劲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对您给予南北转型发展的关心以及就此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您从“科技创新赋能打造科创中心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重点载体做大新兴产业规模能级、联动大校大所大企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政策支持落实产业转型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具有针对性和指导作用,对我们更好地落实南北转型战略,高标准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推动南北地区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成果转化基地
为打破南北地区“主导产业依赖高、新兴产业能级低、基础产业配套差”的结构性桎梏,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22〕5号)明确,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特色化转型,推动基础性材料产业向特而强、专而大的新材料产业转型,培育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支柱产业。
正如您提到的“依托南北地区在钢铁、石化、材料等方面扎实的科技、人才、产业基础,承担上海科创中心的成果转移转化功能”,近年来,市科委分别与两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科技助力转型发展,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支持宝山区加快建设吴淞材料实验室,围绕功能介孔材料、纤维与柔性材料、高效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国家战略和国际科学前沿方向开展研究;持续推动石墨烯、超导等功能型平台提升能级,推动上海国际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子平台落地,加速相关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支持金山区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和成果转化,与上海石化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设落地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功能型平台、企业创新中心等。二是增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宝山区聚焦合成生物、医疗器械和绿色低碳等细分赛道,通过“揭榜挂帅”,以市场化机制、全链条贯通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瞄准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底层技术。支持金山区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平台,加强企业联创中心建设,持续探索“众筹科研”新模式,助力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合力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提质增效。支持宝山区环上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等在地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行业领军人才引领+专业运营团队服务+高校院所支撑+专业基金赋能”的高质量孵化器。支持金山区围绕上海湾区科创城和华东无人机基地,形成“特色产业园+科技孵化器”联动发展;聚焦新材料领域优势,打造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硬科技企业创新“刚需”平台,培育建设高质量孵化器。
下一步,市相关部门将持续推动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南北地区成为全球科创心中的成果转化基地。一是推动钢铁、化工等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领域布局,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二是打通“张江研发-南北转化落地”产业创新协同机制,推动产医融合、产研融合,依托重点产业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三是依托机器人、无人机等特色产业基础,促进整机和核心零部件协同发展,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
二、推动南北地区做大新兴产业、培育经营主体
宝山区、金山区是全市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围绕“南北转型”战略要求,近年来,市相关部门会同两区积极推动做大新兴产业、培育经营主体。
一是强化市区协同,突出主导产业。按照市领导在本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的工作部署,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各区组建市级重点产业工作专班,结合各区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重点确定细分赛道承载区,指导各区建立由区主要领导负责推进的重点产业“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宝山区主要承担船舶海工产业的邮轮运营细分赛道、先进材料产业的合成生物细分赛道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绿色供应链细分赛道发展重任;金山区主要承担先进材料产业的合成生物细分赛道发展重任。南北两区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增强了对全市产业的支撑能力。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能级。抓住“双碳”战略,推动钢铁、化工领域的率先转型,支持宝武、金山石化等企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指导建设一批建设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和零碳供应链。结合两区特色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指导两区围绕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工厂,发展欧冶云商、化工品交易市场等一批产业电商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宝山区已累计培育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7家市级智能工厂,金山区已累计培育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6家市级智能工厂。
三是加快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2023年认定宝山区智造空间优质项目12个,总建筑面积115.8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投资总额52.8亿元;认定金山区智造空间优质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21.3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投资总额8.4亿元。研究制订《上海市智造空间产业指引目录》,鼓励符合市区产业导向的高、轻、净产业工业上楼。
四是加快招商引资,优化资源保障。联动宝山区、金山区在全球投促大会上做好项目招引,推动央企、民企重点项目导入南北两区,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在南北两区推广容缺后补、“拿地即开工”等方式,加速项目落地,推动宝武无取向硅钢等项目建成,推进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区内中石化弹性体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快提升南北两区区制造业产出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市区重点特色产业市级工作专班做好政策供给保障,推动南北两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和新业态结构,推动南北两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南北地区落实规划土地等要素保障
正如您提到的“要强化政策支持,落实产业转型的要素保障”。市相关部门围绕“南北转型”战略,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土地等要素保障,为产业转型释放空间。
在土地利用政策创新方面,为应对上海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发展瓶颈,本市2013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五量调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在严控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存量工业用地盘活、低效用地减量化、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城市有机更新等配套政策,积极推动上海超大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特别是针对强化产业用地要素保障,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以混合用地政策支撑产业融合发展。在张江科学城开展产业用地弹性规划和功能复合试点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扩大M0零类融合用地政策适用范围。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对物流仓储、公共设施、公寓宿舍、平急两用等规划地类叠加融合管理要求,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二是加强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实现用地指标应保尽保。针对好产业好项目,在符合环保要求、安全底线和相邻关系的基础上,支持按需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对通过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进行产业升级的,不增收土地价款。打通产业项目续期瓶颈,支持通过存量补地价方式,依法重新设定土地使用期限。三是加强对产业用地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平台监管。建立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全周期监管平台,按年度推进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形成 A、B、C、D四类清单。激励A类、B类重点发展、提升能效,引导C类、D类盘活更新、退出减量。四是集中推进“四个一批”国企存量用地盘活试点。形成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资源分布一张图。突出国企存量用地更新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市、区、企协调对接,推动形成盘活方案,实施保留、更新、收储、减量分类处置。五是全面强化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再开发。完善收储、收回、收购等补偿机制,多措并举降低土地收回成本。强化出让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多部门、市区一体的信息共享和共同监管机制,通过权证注记等方式加强产业用地转让管理,严格用途管制,确保“产业姓产、工业姓工”。
在盘活市属国企存量用地方面,市国资委持续建立完善市属国企“四个一批”(更新、收储、减量、保留一批)存量土地盘活工作机制,推动市属国企盘活存量不动产资源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发展规划落地,保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章立制,系统推进。立足2022年试点工作成果,2023年3月,市国资委会同市规资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并在4月初完成市、区、企三级专项工作组组建,全面启动各项工作。8月,已建立涵盖地块登记、现状、规划、运营状况等信息的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数据库。计划三年内推进50组以上区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并按照“四个一批”的实施路径,持续推动具体项目的实施。二是充分排摸,对接需求。通过企业自主填报、区规划资源部门提供规划情况和信息审核方式,与市规划资源局共同开展各监管企业土地资源摸排工作。积极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地调院、市整理中心分批次推进市属国企和相关区政府开展“四个一批”存量土地盘活工作,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瓶颈。三是签订协议,加速落实。2023年各监管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四个一批”工作已完成21组区企签约,累计完成24组,包括宝山区政府和上港集团、申能集团的2组区企协议,金山区政府和光明食品集团的区企协议也即将签约。市国资委将持续跟踪指导相关市属国企加快推进区企签约工作,并推动相关更新、收储、减量项目的落实。
“南北转型”是全市塑造战略空间版图的重要抓手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我们将结合您提出的真知灼见,加快推动南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打造强劲经济发展增长极,争取早出形象,早出成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北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