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06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2日 文号:沪发改办提〔2023〕2号)

陈兴冶、徐默涵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不断增强整体竞争力、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两位委员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很强,对我们更好优化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长三角地区积极发挥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活跃、创新主体集聚的优势,聚焦制度建设、政策衔接、平台搭建、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加强协同,促进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加快打造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协同加强制度建设。重点是持续优化完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上下联动织密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一是国家高位指导推进。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共同组建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科技部和三省一市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下设工作专班,由科技部相关司与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组成,形成季度会商机制,共谋重点任务。2022年8月印发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创新创业生态携手共建行动”,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深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为长三角地区营造更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明确了方向。二是长三角办强化统筹。积极发挥对接各方的服务平台和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操作枢纽功能,推动“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执行层中科技和人社专题组(分别落在三省一市科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化职能建设,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到人,畅通跨区域沟通渠道,有力有序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各项工作。三是专门机构加强协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工作专班下设实体化运作的秘书处,三省一市科技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在上海集中办公,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并行设立联合攻关、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多个专题组,加强细分专业领域跨区域协调。此外,针对提案提出的“港口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协同治理要探索设立跨省市的专业管理机构”问题,目前已有国家层面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机制、省级层面的长三角生态环境和交通专题合作组机制,以及交通部上海组合港管委员会、水利部太湖局等专门管理机制协同推进跨区域治理,并取得较好成效。

  二、协同强化政策衔接。重点是以政策衔接、政策创新固化协同举措,促进资源共享,营造便利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三省一市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科技进步条例、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等地方性法规和规划文件中,通过设立长三角专篇专章方式强化规划政策协同。又如,黄浦区牵头成立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简称“长三角C9联盟”,成员包括上海市黄浦区、南京市鼓楼区、苏州市姑苏区、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鄞州区、合肥市庐阳区、合肥市蜀山区、无锡市梁溪区、南通市崇川区)创新推出“C9创卡”“C9创业护照”,强化资源融通,“C9创卡”持有者可在联盟任一城市指定的孵化基地或者共享办公空间,累计享受30天的免费工位;“C9创业护照”持有者可享受跨区创新创业培训等各类服务,在实现更自由异地办公的同时,更好满足跨区域业务拓展需求。

  三、协同搭建服务平台。重点是通过各类平台搭建,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充分集聚、自由流动和高效使用。比如,搭建让资源集聚的平台。为集中展示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创新供需对接,上海牵头、四地共建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于2019年4月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已集聚区域内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5个,大型科学仪器44671台(套),仪器总价值超过522亿元,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各类服务机构2992家,科技人才20余万,推出了资源地图、网上实验室、人才培训等服务场景,平台累计访问量达244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资源“在哪里”的问题。又如,搭建让资源流动的平台。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实现上海市、浙江省全域,以及江苏和安徽部分区域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目前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申请了科技创新券,购买超过4800次创新服务,研发总支出约2亿元,创新券支持金额超过6700万元;杨浦区牵头发起的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搭建双创券“一券通”平台,已累计入驻服务机构766家,注册企业998家,申领额度达2亿元,促成合同金额7503万元,较好满足了科技企业跨区域购买创新服务的需求。再如,搭建让资源活用的平台。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打造了“长三角创业一件事”项目,以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找办事、找人才、找场地、找资金、找订单、找研发、找政策、找项目的“创业八找”服务,让资源围绕科技企业跑,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资源“用得好”的问题。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长三角27个城市,938个产业园区,服务长三角投资机构395个,累计融资达3.3亿元。

  四、协同鼓励社会参与。重点是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为长三角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服务。比如,聚焦综合性服务需求,沪苏浙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建立“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发展了包括地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联盟成员近百家,为创新创业提供展示对接、导师咨询、数据共享等全面服务。又如,聚焦孵化服务的专项需求,支持成立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聚集25所“双一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资源,上线“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资源共享数字化平台,整合21家大学科技园空间场地、区域政策、双创活动等信息。推进中以创新园上海-常州创新创业载体建设,2022年1月,普陀区政府、常州市武进区政府携手复星联合发起总规模为20亿的“中以长三角科创(人才)基金”,推动建立联合孵化、资源共用或互换、收益共享的协同机制。再如,聚焦培训咨询的专项需求,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联手苏州人社部门开展创业课堂系列活动,向沪苏两地创业者分享全球前沿技术、解读产业热点、分享长三角创业资讯、指导创业实践。截至2023年10月,累计开展30期“沪苏同城大课堂”,吸引了万余创业者参加。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共同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发展能级,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共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着眼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周期陪伴,依托省际合作园区、科创飞地等合作培育一批产业领域聚焦、专业能力凸显、示范效应明显的高质量孵化器,提供更多服务、场景、生态,推动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共同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整合三省一市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创新基地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形成科技资源数据池。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支持成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实验材料等更多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与合理流动。三是共同加强创新资金支持。共建长三角创业融资服务平台。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层次融资服务。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投机构在长三角投资,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四是共同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一件事”跨省通办,推动长三角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支持更多服务事项接入银行自助终端,更加便利办事创业。在深化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工作基础上,稳步扩大异地购药直接结算试点,更好满足跨区域医疗需求。探索以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标准为切入点推进长三角地区托育队伍一体化建设,有序提升长三角普惠性托育水平,解决幼儿“照护难”问题,让创新创业者安心逐梦。五是共同完善创新政策保障。探索建立长三角相关创业政策和认定结果互认机制。深入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更好发挥以G60科创走廊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平台,以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再次感谢两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希望今后工作中能够继续得到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