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13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9日 文号:沪发改环资提〔2023〕32号)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数字经济是当代经济的主要形态之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共识。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应用场景开发、节能减排等多重挑战,你们的提案很有现实意义。
一、本市推动数字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考虑
上海年能源消费总量约1.1亿吨标煤,CO2排放总量约2亿吨,已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和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体系,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围绕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聚焦电力、燃气、成品油等能源供给侧和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等能源需求侧重点行业,提出“1+2+3+4+5”推动数字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设想,支撑本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成。一是把握“1”条主线:即“以零碳驱动为导向的能源双碳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二是抓住“2”类重点:即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为重点,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源供给侧实现统筹平衡、控制精准、安全保障,能源需求侧实现数字节能、平台赋能、循环低碳。三是设立“3”大目标:打造绿色低碳领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品牌,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加快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四是夯实“4”个数字化转型基础:制定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五是聚焦“5”项任务:推进产品创新数字化,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推进用户服务敏捷化,推进管理数字精细化,推进双碳产业体系生态化。
二、本市数字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的成效
本市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2023年发布首批20个能源双碳领域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打造能源双碳领域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示范,推动场景开放转化为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数据与AI支持智能分析与运营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叠迭,对能源生产、运行、调度等各环节开展监测和控制,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实现对企业运营、市场交易、能源网络故障等预判与感知,如数道信息基于需求预测的热电联供机组运行优化。二是数字化运维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能源供给侧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供能远程运维,24小时在线实时监控能源状况及供能设备运行状态,预先发现可能存在的能源系统异常或故障预警,及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排障。如申能股份基于混合云平台的新能源智能全景监视与运维。三是物联网支撑智能设备互联互通。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领域智能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帮助能源企业在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智能电表等方面开展能源监测。如国网上海电力基于全景能源互联网平台的智慧运营与服务。四是数字技术赋能关键技术研发。研发自动化、智能监控对能源主机及重要辅机开展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智能优化等技术研究、系统研制与示范应用,实现降低供能成本、提升能源企业竞争力,如电力股份1000MW机组基于生产过程和机组混合数字孪生技术的火电智能应用研究与开发。
三、本市数字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下一步工作考虑
本市推进下一步数字经济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工作,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应用,以及数字底座的绿色化发展。
工业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在能源双碳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推进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提升碳排放数字化管理水平,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建设园区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完善园区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赋能园区数字运营,搭建园区智能中枢,打造智慧投资促进平台,实现园区服务一网通办;做强园区数字经济,加速数字产业链集群集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形成园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交通领域。积极打造交通领域“云网边端”数字底座,构建智慧绿色的枢纽集疏运体系,推进交通行业一网通办。在交通碳普惠方面,聚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共享单车等集约化、低碳化出行方式,加快交通出行碳普惠方法学研究和平台搭建。在“随申行”APP中增加绿色积分功能,接受个人出行或企业整体打包符合要求的出行数据,实现绿色出行按照碳普惠方法学进行核算、交易等功能。积极推动东航等行业重点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统计、监控、分析航班起飞减推力执行情况,延缓性能衰退和油耗上升,优先安排节油新机型执飞,提升节油新机型利用率等。
建筑领域。推动数字技术助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BIM模型深度应用、数字化测绘、平台化管理以及智慧运维,启动基于BIM和AI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将数字建造技术与复杂工程施工相融合,为老建筑功能升级城市更新提供范例,在继承城市发展文脉的同时避免大拆大建;将数字建造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相融合,解决重点文化改建项目的复杂建筑建模、现场实景测量、高精度管线定位复核等难题;将数字建造技术与实时监控及运维技术融合,在运维中提供绿色低碳运行技术支撑等。
生态环境领域。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减污降碳协同的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的融合发展。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着力突破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点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开发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整合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态环境风险分级预警、应急监测响应的智能化技术平台等。
数字底座绿色发展。对新建数据中心的选址、功能、节能、资源配套、评估监测等多方面给予规范,对已获批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进度、验收上架等严格管理,强化能耗强度要求。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在线信息监测平台,对数据中心基础信息、能效状况、碳排放、网络质量、算力资源等实现在线监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推动小散老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促进存量数据中心结构优化。
感谢你们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