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02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6日 文号:沪发改环资提〔2022〕36号)

李桂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综合施策推进上海能源消费革命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科委、市商务委等相关部门研究,现将意见答复如下:

  能源供应及安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但同时受制于能源消费侧的需求,如何推行全社会节约优先、促进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有利于推动本市能源消费革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近年来,本市一直致力于推动节能降碳、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努力控制能源消费侧需求,结合本市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文件出台,已对相关内容明确了路径,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一、顶层设计,科学合理预测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需求

  根据国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本市组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地分析了用能碳排放需求,结合国家和本市相关节能降碳工作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践行绿色低碳。近期,本市陆续印发了《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上指导全市低碳发展之路。各区和各领域的贯彻落实文件大多也基本起草完成,正在按程序审定后陆续发布,其中《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印发。

  二、齐头并进,合力推进节能降碳

  重点领域节能。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弹性管理,以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为导向,将增加值(产值)能耗水平作为“十四五”项目引入、土地出让等环节的重要门槛指标。深入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等节能挖潜工程。按照国家要求持续做好虚拟货币挖矿整治工作。

  能源领域。坚持市内市外并举,全面实施“光伏+”工程,探索实施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外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外电入沪通道项目。着力推进落后燃煤机组“等容量”高效替代和清洁化改造,组织实施高温亚临界节能改造,加快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

  工业领域。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排摸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分布式光伏现状及潜在资源,按照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任务,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应用高效率光伏系统和新技术。提升重点用能系统能效水平,围绕重点用能系统,开展能效提升专项工程。以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为主线,持续推进低效电机淘汰、高效电机推广、电机与拖动设备匹配改造等工作。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发电等行业余热余压梯级利用,探索区域内企业之间余热资源共享模式。

  交通领域。持续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水水中转和海铁联运比重。推动交通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加大传统燃油车辆的低碳替代力度。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内河泊位岸电的标准化改造,实现港口内河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全覆盖。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人行道等慢行系统建设。

  建筑领域。新建建筑在全面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其中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要开展规模化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示范。推行绿色施工,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精装修住宅。持续完善大型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新建建筑要求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

  三、技术创新,支撑低碳技术革新

  推进重点用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企业能源数字化转型,赋能节能低碳改造。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控制,加强内部能源运行动态监控,推进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培育一批智能能源服务机构,梳理一批应用场景或示范项目,提升工业企业能源数字化水平。

  推进建筑碳排放监测。依托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接各类市级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推动建筑能耗监测智能化、精细化提升,升级建设本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聚焦建筑碳排放监测管理、能源与环境智能服务、可再生能源监测等核心功能,实现空间维度上覆盖上海全市建筑碳排放、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公共机构碳排放,时间维度上覆盖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建立全市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动态地图,实现实时监测分析。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项目示范。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大科研攻关和政产学研用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制定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构建上海低碳制造标准体系。

  支持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和应用。研制达到IE4能效等级的超超高效三相交流电动机系列化产品、低温余热有机郎肯循环发电装置。开展主要用能设备BIM建模、智能环控综合节能灯技术研究,在浦东机场、机关大楼等建立示范。推动上海市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控平台建设,引导点公车有序充电。开展“虚拟电厂”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整合公共建筑空调、电动车充电桩等灵活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峰,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推动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电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超级电容器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微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研发基地与平台建设。

  四、社会引导,政策保障节能降碳

  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宣传引导。通过全国节能宣传周、碳博会和全国低碳日等活动,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专题论坛、技术展示、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实行绿色低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消费。

  绿色低碳全民行动。通过市民低碳行动、碳普惠等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力争年内成功举办上海碳博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钢铁、能源等重点领域企业制定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方案,积极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经济政策体系。制订出台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方案,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项目、技术和相关行动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持续完善国家和我市碳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扩大绿色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等规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节能降碳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性手段之一。围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上海将着力推进城市能源清洁化利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能源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支撑能源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的可持续安全供应,研发碳中和技术、产品和模式,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及其他碳减排关联技术体系,整体提升城市能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应用水平,实现上海能源消费革命。

  感谢您对本市节能降碳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始终如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