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2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9日 文号:沪发改地区建〔2025〕16号)
陈俊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维护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 遏制地铁板凳族现象蔓延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4年以来,我委逐年制定新城年度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等文件,围绕新城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细分赛道动能培育、产业生态优化完善等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市区协同机制,着力提升新城产城融合水平。
一、工作推进情况
1. 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持续推动重大功能向新城导入。“十四五”以来,我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科委等部门持续开展向新城导入功能工作,支持一批高能级的总部型、创新型、平台型机构在新城落地。如先后向嘉定新城导入上汽研究院、上汽芯片工程中心、氢燃料汽车计量中心等项目,向青浦新城导入长三角5G生态谷、康桥生命园、东方生命港等项目,向松江新城导入卫星互联网基地、仪电智算、G60星链超级工厂等项目;向奉贤新城导入上实二期生物医药基金、辉电智能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项目,向南汇新城导入宁德时代、尚界新能源车等项目,较好支撑了区域产业能级提升。市区联动聚力招大引强。依托“1+6+20+X”招商工作体系加强协作,聚焦重点产业强化链式招商,加快引进龙头企业。今年以来,举办了嘉定2025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合作大会、青浦“投资上海”活动周·智链长三角、2025奉贤全球招商暨企业出海大会、南汇首届中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会等一批招商活动,博德尔环保、华芯航空、正泰电源、佛吉亚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发挥了较强的龙头带动作用。
2. 聚焦细分赛道精准发力,培育新兴产业动能。为打造新城差异化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去年以来,依托市区协同机制,我委与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国资委等单位会同各新城开展了细分赛道研究工作。按照产业基础良好、规模近百亿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等原则,明确了首批6条新城产业细分赛道。具体为:医疗器械和高端装备(嘉定新城)、北斗及低空经济(青浦新城)、仪器仪表和新能源设施(松江新城)、美丽健康(奉贤新城)、大飞机全产业链(南汇新城),指导各新城开展产业规划编制并于今年7月正式发布,市区合力推动赛道做大做强。紧扣赛道配政策。围绕美丽健康、科学仪器、低空经济、医疗器械等首批细分赛道,市级层面发布支持上海“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促进科学仪器发展行动方案、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聚焦赛道落项目,推动联影医疗二期、辰竹仪表研发总部及智能制造中心、航发高端机床装备中试验证平台等一批赛道链主企业和功能平台落地新城。围绕赛道布基金,推动上海国际集团设立上海金浦志诚私募投资基金、上实集团设立上实二期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奉贤新城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市区协同集聚资源,培育壮大产业生态。加速新兴产业应用场景落地。以嘉定、奉贤、南汇新城等区域为重点,启动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在嘉定、青浦、南汇新城分别布局新能源汽车、快递物流、智能网联数据创新实验室,分类推进应用场景孵化。加快产业空间盘活。嘉定新城与“链主”企业联影医疗携手打造联影小镇,聚焦2平方公里核心先导区,建设以联影为链主、链群式发展的产业街区示范区。市级支持加快启动临港大飞机产业园、青浦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块土地市区联合收储,多方合力推进产业低效用地盘活。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持续实施土地出让收入专项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新基建项目贴息等措施,加大对新城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助力新城打造产业发展优势。
二、下阶段工作考虑
1.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统筹资源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横向协同,围绕主导产业多维度提升招商力度,加快引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壮大产业集群。对于部分人口导入较快的新城,优先推动重大、优质产业项目导入落地,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挥工业服务业赋能作用。支持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等专业服务深入融合新城主导产业,联动西岑科创中心、闵行大零号湾、张江高科技园区等科创策源高地,主动承接溢出效应,推动科研成果在新城加速转化落地,赋能新城产业升级。
2. 瞄准赛道强化资源集聚。聚力园区建设。结合细分赛道产业规划落地,聚焦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如支持嘉定新城加快联影小镇、上海械谷等区域建设运营,打造高端医疗装备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区。深入推进松江新城龙头企业融合开放产业生态,推动建设正泰智电港集聚区、仪电广富林园区等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度与协同效能。聚合要素资源。引导与细分赛道相关的重大项目、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向新城集聚,推进相关市属国企新设机构落户新城,牵引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新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市区合力放大政策叠加效应。
3. 深化产教融合引留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施松江、奉贤、临港大学集聚区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大学城与相关区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推进高校学科优化调整、产教协同育人改革及高校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搭建区、校、企多方对接平台,加强信息、项目和政策对接,助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建设一批孵化器、开放实验室等创新创业空间平台,进一步激发大学集聚区创新活力,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
4. 开展规划研究明晰方向。市级正在牵头开展“十五五”新城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研究,同步指导各新城开展各自规划研究,并形成新城专章纳入所在区“十五五”规划纲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强化产、城、人等各类要素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水平,落实新城差异化功能特别是产业功能定位,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新城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新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