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文号:沪发改环资建〔2025〕20号)

马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上海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目标,提升城市竞争力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的关键阶段,上海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多措并举,努力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各项任务。您提出的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意识普及等建议,我们总体表示赞同。围绕相关内容,本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能源转型方面

  一是“市内挖潜、市外拓源”双轨并进,推动清洁供应能力提升。市内方面,持续实施“光伏+”工程,推动光伏与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谋划推动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正积极开展首批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市外方面,加快推进外电入沪工程,蒙电入沪被列为“十四五”首条新增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全力推进LNG站线扩建项目,目前接收站工程(一阶段)四个储罐全部完成升顶,码头和海底管道全面开工建设。积极与西北、华北等绿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省间绿电交易。

  二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方面,上海燃气供应实施“一张网”体制,已建设形成“6+1”(洋山LNG、东海平湖、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崇明线、川气东送以及五号沟LNG)的多气源联供格局,以C字形为特征的城市主干管网。电网方面,上海已形成“五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通过交流通道与华东主网连接,通过直流通道与华中电网、西南电网连接。市内形成以500千伏双环网为支撑的骨干电网主网架,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居国内领先水平。储能设施方面,2024年底,本市印发《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沪府办发〔2024〕28号),为新型储能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正按照任务分工,协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二、节能减排方面

  截至2024年底,本市污染物减排指标已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节能指标经努力可以完成进度要求。减排方面,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实际累计减排量19662吨、18806吨、92779吨、9766吨,已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节能方面,经初步测算,按国家考核口径,有望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时序进度要求。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做法: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制定出台,谋划了未来三年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循环经济5个重点领域的加大力度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举措,提出技术创新、金融支撑、能源市场、碳定价、财政保障和价格、产业培育、绿色低碳管理、社会参与等八大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在技术创新方面,推动建立公共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及科技信息开放共享。支持组建一批本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带动产学研金介创新联动。同时通过布局15个重点应用场景,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带动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针对企业诉求,借鉴国际做法,本市各相关部门共同支持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CN100,已于2024年6月7日在上海碳博会主旨论坛上正式成立。目前宝武、巴斯夫、西门子、特斯拉、耐克、宁德时代等36家龙头企业已正式加入。链主企业通过联盟形成合力,制定一套广泛认可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供应链减碳管理规则,实现产品碳足迹标准规则统一、数据打通共享、认证结果互认,加快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

  三是统筹推进“两新”工作。本市积极申报“两新”项目,累计获得国债资金支持金额近48亿元,促进了本市重点领域设备和消费产品的能效、水效提升和污染物减排,提高了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水平。

  三、碳市场交易方面

  一是持续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自2013年启动上海试点碳市场以来,已纳入28个行业400多家纳管单位,建立了多位阶、多层次的碳交易基本制度体系,强化“电-碳”“减污降碳”政策协同,创新碳金融服务,实现了连续十一年100%履约。截至2025年4月底,上海碳市场现货交易品种累计成交2.64亿吨,累计成交额54.56亿元。2023至2024年上海碳配额(SHEA)挂牌均价为71.85元/吨,价格稳中有升,为全国碳市场发挥了重要的试验田作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累计开户超过2100家,其中机构投资者开户超过1400家,全国重点排放单位超过300家,上海纳管企业超过400家。下一步将定期组织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做好碳市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逐步探索建立碳排放信息发布机制,研究碳价稳定调节机制。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参加碳市场。制定完善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规则及绿色产业基金发展等相关政策。做好开展碳交易及相关衍生品投资的准备工作。鼓励上海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碳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研究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或服务,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碳金融工作,推动制定碳质押操作指引,加大对碳减排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碳金融服务和产品。正式上线上海市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认证绿色项目达153个。依托上海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加速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上海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2%,占本外币各项贷款总规模的11.6%;发行绿色债券57只,发行规模占全国比重达9.97%。

  四、绿色低碳意识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上海市市民低碳行动。依托全国低碳日活动,上海市连续十二年持续推进上海市市民低碳行动,以“城市生活,乐享低碳”为主题,聚焦衣、食、住、行、用五大生活领域开展低碳主题宣传。从倡议到参与、从行动到习惯,上海市市民低碳行动逐渐形成贯穿全年的上海低碳宣传和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品牌活动,持续推进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自2014年启动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本市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低碳发展机制,通过组建社区低碳建设志愿者团队、完善社区低碳宣传设施、畅通线上线下宣传渠道、组织丰富多元的低碳宣传教育和践行活动等方式,推动社区居民节能低碳氛围显著增强。

  二是鼓励公众参与碳普惠。2023年9月,本市印发《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及4个配套操作细则,完成碳普惠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框架。为提高公众参与碳普惠的便捷性和积极性,本市已搭建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并于2024年10月面向社会公开测试。平台已经上线了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和纯电动乘用车4个绿色出行减排场景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减排项目。平台通过“一网通办”和“随申办市民云”APP两个入口,分别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从碳减排量计算、签发到消纳的“一站式碳普惠服务”。公众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所获得的碳普惠减排量可在碳积分商城兑换权益。目前,已上线数字人民币红包、消费立减金、商品兑换券、热门场馆门票等70余种权益以及限时抽奖活动。

  三是探索碳积分应用场景。2024年推出全市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推出面向市民的“沪尚回收”小程序,进一步提升市民交投交售可回收物的便捷度。积极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相关碳普惠方法研究,后续计划依托市级平台,率先探索可回收物分类投放碳积分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可回收物回收利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在徐家汇、前滩等区域打造零碳体验馆、低碳快闪店等方式,强化绿色消费宣传。鼓励商业企业探索设立“碳积分”兑换系统,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参与感与获得感。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代表提出的有关建议,推进落实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持续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推进市民低碳行动以及低碳试点建设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感谢您对上海绿色低碳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