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33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9日 文号:沪发改人口建〔2023〕7号)
马列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会同市妇儿工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交通委等单位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建议指出了目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构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有序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促进儿童全面有效参与等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我市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着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项政策举措正加快落地。
一、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全社会践行儿童友好理念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为更好推进全市域范围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健全完善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2022年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建设任务、重大工程落地实施。
2.加快构建政策框架体系。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城市对儿童更加友好,2022年9月我市印发《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体现儿童友好,积极推动“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全领域。目前,我委正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区编制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施工图”。
3.建立完善评估督导机制。为推动“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图”,我委依托智库成立了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为政策规划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我委正牵头研究构建跟踪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儿童发展动态监测。推动各区、各相关部门对照行动方案、任务清单开展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做法。
二、加快空间建设,提升儿童成长空间品质
1.强化标准指引建设。我市积极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相关领域标准指引,已经出台的“15分钟生活圈”、公园城市、慢行交通等建设导则中均包含有儿童友好的专项内容和建设要求。妇儿工委、教育、卫生、商务等部门正在探索制定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商场等标准指引,明确建设要求、功能配置、服务内涵等,提升各类儿童友好成长设置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
2.加快推进空间建设改造。根据国家关于建设一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儿童友好项目要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加强校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2022年,市绿化市容局印发《关于加强公园绿地适老适儿设施建设和服务的通知》,明确设施建设改造要求,同时结合“美丽街区”建设,推进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建设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城市公园438座,其中含球类运动场223片,沙坑、滑梯、儿童乐园、攀岩等活动场地138处;完成新建、改造提升390个口袋公园,因地制宜设置儿童游憩设施。聚焦婴幼儿家庭需求,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推进我市母婴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已建成母婴设施1634个。为方便儿童和推婴儿车的乘客出行,市交通委加快推进适儿化改造,截至2022年9月全面完成地铁车厢“上下车无障碍渡板”配置工作,逐步实施地铁站门式宽通道闸机改造。2023年以来,市住建委聚焦滨水空间的品质功能提升,组织开展儿童需求意见征集,牵头研究制定“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谋划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建设。
三、完善参与机制,推动儿童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力量”
儿童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的重要举措,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积极探索儿童参与的工作机制,涌现了一批儿童建言献策的“金点子”。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优化完善儿童参与平台,丰富儿童建言渠道,扩大儿童参与的覆盖面;组织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儿童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力量”,培养广大儿童的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以儿童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儿童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举措落地实施,制定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融合,强化市区联动和实践创新,通过“五个友好”协同建设,促进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生活,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人民生活品质,让广大儿童在共建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再次感谢您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