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08年02月24日 )

|(2008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上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是上海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全市人民迎来了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各区县、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产业领先第二产业和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0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出第二产业和全市经济增长3.7和1.9个百分点(见图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

    消费领先投资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见图2)。商业布局和业态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餐饮、家居、汽车、通讯类消费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近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458.6亿元,增长13.6%,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分别增长30.3%和15.8%。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到105.8亿元,增长21.3%。自主创新带动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7205件,增长31%,其中企业申请专利约占2/3;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9件,增长23.3%。本市54个科研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比重达15.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40家。 经济效益领先经济总量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第三产业财政收入增长35.4%,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房地产等主要行业占第三产业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3/4;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增长21.8%,钢铁、汽车、石化等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占第二产业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8.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 

    (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直面问题、查找差距、迎难而上,进一步增强了全市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市区两级政府加强领导,强化节能降耗基础工作,完善政策体系,完成华谊集团合成氨等一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节能降耗工作向纵深推进(见表一),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有望完成。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等七大专项250多个项目全面启动,其中74个项目已完成。全年环保投入366.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6%。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成效(见表二),全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目标有望完成。

    (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4%,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9.2%,居服务业各重点行业之首。金融市场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见表三),交易总额(不含外汇市场)增长超过1倍。本市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达到1166亿元,约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的15%,相当于本市全年新增贷款额的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落户本市的外资法人银行累计达到15家,全市金融机构累计达到604家。金融创新显著增强,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以及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和锌期货等衍生产品,公司债发行试点正式启动,黄金期货获准推出,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获准组建。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超过35%。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156.6万人次,增长12.1%(见图3);航空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90.1万吨,增长14.8%,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已跃居全球第五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4号线修复段和1号线北北延伸段等“三线两段”实现通车运行,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34公里(不含磁悬浮,见图4)。“三线两段”开通首日,轨道交通全路网客流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创下单日客流量历史新高。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6个项目基本建成,液化天然气一期工程、青草沙水源地、外滩东西通道、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A11(沪宁)拓宽等抓紧建设,A15(机场高速)、A16(苏沪高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崇启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轨道交通和内环线以内全部409条公交线路实施换乘优惠,日均受惠人次达到90万。城市网格化管理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各类问题的平均有效解决率达到95%左右。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58.1%。城市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等工作取得进展,全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整治1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0万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成效,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18.4%。累计发放居住证400余万张。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扎实推进,整治“群租”、“医托”等行动全面开展,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围绕“三个着力”,贯彻市人大《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下发《关于完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赋予浦东新区更大发展自主权的意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逐步深入(见表四),在行政效能制度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金融产品创新和“大通关”体制完善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拓展到规划编制管理、公务员招考等领域,预算支出管理体制和政府性公共性资金监督体制不断健全,市民防办、市政局等部门管办分离改革深入开展。市本级国资经营预算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国有企业集团完成了改革重组和上市,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和产业投资集团重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上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1%,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17.5%。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金山、奉贤、南汇、崇明等4个区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调整非居民用户燃气价格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稳步推进。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28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进口、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2.1%和26.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分别达到30.7%和31.2%。预计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10亿美元,增长25%左右。全市吸收合同外资148.7亿美元;外资实到金额79.2亿美元,增长11.4%,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67.1%。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商投资性公司15家、外资研发中心34家,功能性外资机构累计达到593家。全年本市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长22.6%,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见图5)。同时,成功承办非洲开发银行年会等重大外事活动。

    区域联动发展和合作交流加快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座谈会精神,明确了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联手搭建世博会平台等六个方面工作重点,举办了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长三角联动发展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区域交通、环保、市场一体化、自主创新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见表五)。

    (六)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成效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达到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出台了提高养老金水平、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等20多项民生政策,受益人群超过580万(见图6)。市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超过1300万,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3.6万;全年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7857户,累计达到30254户。

    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3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15.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见图7)。新安置就业困难、家庭困难人员2.5万人,帮助4242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上岗就业。36.5万劳动者参加了职业培训,完成郊区劳动力职业培训6.7万人,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岗位超过4万个。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全年城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11%。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22元,近四年连续跃上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四个台阶,每年增幅均超过10%。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明显增多。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见图8)。全面落实国务院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物价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并出台了对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临时补贴、提高低保家庭节日补助标准等政策,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

    农村和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区县两级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86.3亿元,实现了“三个高于” 的要求。农业设施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建成设施粮田6.8万公顷、设施菜田1万公顷,水稻和蔬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万吨。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旅游景点50多个,全年涉农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积极推进自然村落改造、“清洁家园”和“万河整治”等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100公里,改造危桥417座,建成整洁村600个,累计完成河道整治10746公里。新辟、调整区域公交线路100条,75%的行政村通达公交。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见表六)。

    (七)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取得进步 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到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减免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受益学生超过90万人。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改善全市262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完成现代护理、交通物流等职教集团组建工作。启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计划”,预计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9%(见图9)。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高校学生受益面达到25%,中职学生受益面达到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8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围绕“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19个区县全面推开,并取得初步成效(见表七)。预计全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就诊人次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门急诊总量比重提高约3个百分点。启动实施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增100辆救护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体育和养老福利事业加快发展。3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扩大“一口”受理试点,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可办理行政事务达200余项。全市财政公益性文化和体育支出比上年增长40%。完成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6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迎世博、迎奥运系列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化精品创作取得成果,“五个一工程”奖项获奖数居全国前列。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获得圆满成功,女足世界杯等重大赛事成功举办。养老服务和福利事业不断加强(见表八),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3%。

    (八)世博会筹办全面加快 招展和宣传工作积极开展。1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见图10),参展数量创历届世博会之最,40个国家确认自建国家馆;国内参展工作正式启动。世博会吉祥物、会歌、志愿者之歌和音乐标识全球征集活动全面启动,世博吉祥物“海宝”正式揭晓。“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顺利开展。

    园区建设和运营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园区内交通、信息、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推进,世博园区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 (即世博轴、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世博演艺中心。)已全部开工。主题演绎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国馆、主题馆、非洲联合馆等策划方案制定通过,中国馆展示设计概念方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世博各项运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已与9家企业签订全球合作伙伴协议。 在看到2007年成绩来之不易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本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和难题还需着力攻坚突破:一是产业发展的水平、影响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与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求相比,本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人才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有待完善。本市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比较缺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三是进一步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本市能源投入产出效率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一批重化工项目将集中投产,交通、生活、商务用能刚性增长,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较重,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凸现。四是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利用外资的能级和水平有待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拓展,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瓶颈和难题依然存在。五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着力解决。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加大,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对本市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事业城乡统筹还需加强,实有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仍需强化,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努力解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仍然较重。 

    二、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做好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08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把“两个防止”作为当前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加快落实“四个着力”,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加注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2008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建议2008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见表九):

    (一)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目标为:全市经济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5%,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前两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为确保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基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紧制定鼓励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探索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人才机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争取在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和金融创新、完善金融资源集聚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航运交易、船舶管理等物流航运服务,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积极发展电信增值、互联网服务、卫星应用等信息服务,以及咨询、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推进新兴服务业规模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和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转型。继续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 继续推进临港装备产业、船舶工业、微电子产业、国际汽车城、化学工业区、精品钢铁、航空航天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核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提升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和软件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战略产业,实现支线飞机ARJ21首飞。优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发挥规模优势。 2、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区联手、形成合力,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线或企业,力争实现节能能力100万吨标准煤。对钢铁、石化、交通等行业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实施用能总量控制,推动企业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对超过总量指标的企业,综合运用新项目限批等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处罚。推进电厂运行优化调度。 加快推进一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减排的重点项目,中心城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郊区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推进二氧化硫减排的重点项目,建成745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工程。继续推进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力争实现节能能力50万吨标准煤以上。在交通、建筑和清洁能源发展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一批节能示范项目和改造项目。 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抓紧出台实施相关节能减排配套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出台“能源建设和节约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批项目、核能耗”等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尽快发挥政策效应。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价格形成机制。 3、采取综合调控措施稳定市场和物价 确保市场供应不断档。加强粮油肉蛋等主要食品市场供应保障,继续深入推进与粮食、生猪等主产区的产销合作,提高本市郊区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和标准化养殖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重要主副食品储备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价格基本稳定。 加强市场监管。依法采取必要的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对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牛奶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制度。从严查处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完善重要商品价格变动信息发布机制,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影响基本生活。采取储备、企业直供等有效措施,确保大中专院校、部队等单位副食品供应,稳定食堂伙食价格。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公交、电信等涉及民生的价格政策。 

    (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目标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80件左右,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进一步提高。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聚焦国家战略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配套政策,继续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结合地方优势积极承担大型民用客机、核电、微电子装备、新一代无线通信、重大新药创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和相关优先主题,全力推进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世博科技、崇明生态岛等项目的落实,启动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建设。 加快建设上海光源、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纳米应用技术、组织工程、水资源工程中心等国家重大创新能力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启动建设蛋白质科学研究南方设施、肝癌诊疗科学中心、清洁高效煤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实验动物房等项目。围绕节能减排、生物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2、聚焦重大产业科技项目 推进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应用为主导、产业化为方向,围绕引领未来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诊断试剂等领域部署和实施若干本市重大专项,启动大型民机创新工程、半导体装备等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产学研联盟实施推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针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需求,组织开展新能源开发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带动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推进“科技小巨人工程”建设。推动上海数字内容、互联网、电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扶持以研发外包为主的生物服务业发展。 3、聚焦创新基地 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促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以张江专项资金为引导,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基地集聚,积极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重点培育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基地,继续推进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园建设,提高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在更大范围实现集群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微电子、软件、生物、民用航天、平板显示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着力发挥超级计算中心、一网两库 、上海市实验动物资源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启动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推进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政策“一门式”服务窗口建设,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力度,鼓励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做大做强。支持和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目标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体现示范带动作用,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左右,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对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60%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聚焦对全国改革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对全市面上改革有推动作用、对浦东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起关键作用的结合点,系统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争取中央各部门更多支持,在浦东开展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口岸管理改革等方面先行试点,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事业资源统筹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加快全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切实增强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主业竞争力,发挥国资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非竞争性领域的主导作用。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核心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尽快做大做强。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强化对国有企业在增强主业竞争力、科技投入、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考核。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严把国有产权转让决策关、评估关、交易关。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创新服务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健全服务平台,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加快发展。 2、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外资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利用外资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集聚,支持外资参与国企改革重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促进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积极落实国家鼓励进口政策,加大贴息和进口信贷等扶持力度,扩大重大关键装备、先进技术、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3、加快推进“三个服务” 贯彻国家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落实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深入推进交通、能源、科技、环保四大平台建设,共同开展市场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创新政策、涉外服务、法规政策标准、合作机制等六大专题调研,加快形成全方位、深层次推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格局。 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市合作,以航道、船舶、港口、航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投资合作,进一步做好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 4、全面加快世博会筹办 全面推进世博园区基础设施与主要场馆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世博轴和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等工程,有序推进世博村、试点组团以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反腐倡廉共建机制。 全面推进招展和展览展示工作。基本完成国际、国内、企业、最佳城市实践区等各项招展任务,重点开展中国馆、主题馆、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策划、展品筹措工作。完成网上世博会技术方案设计,积极做好网上世博会的招展工作。 深化运营计划。全面开展参观者组织与世博会门票营销工作。细化园区交通、安保等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基本完成市场开发工作。 继续加强世博会宣传推介。全面开展论坛方案策划准备工作,确定世博会开幕式、闭幕式和中国馆日等重大节庆活动方案,继续开展“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活动,全面提高世博会影响力。 

    (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目标为:市与区县两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新增财力在保障各项法定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左右,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5万户左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400万平方米左右。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完善就业分配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重点向退休早、养老金偏低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等倾斜。结合上海实际,相应提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抓紧继续调整城乡低保和最低工资等标准。完善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本市200万城镇无保障居民全部纳入医保。以提高医保基金统筹互济能力和“新人” 医保待遇为重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与国家农民工保障政策相衔接。继续妥善解决回沪定居人员基本保障问题。为17万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10万名生活困难且需照料服务的老人给予政府服务补贴。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为本市4.5万名视力障碍者提供信息沟通服务,为6万名依靠轮椅出行的残疾人提供“阳光车队”优惠乘车服务。 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为契机,深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进一步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政策力度,加强政府引导,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完成4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技能劳动者。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2、着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制定本市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经济适用房的项目选址和用地落实、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加快启动4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抓紧制定并出台本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规范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和使用管理,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 完善廉租住房政策。提高廉租房对象收入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着力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继续实行住房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租赁补贴为主,增强低收入家庭通过市场承租住房的能力,同时加大廉租房源筹措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例。梳理和完善公有住房政策,逐步将享受租金减免和重点优抚对象家庭纳入廉租保障范围。加快建设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廉租房租赁服务平台。 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积极探索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试点推广工作。实施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和“平改坡”等旧住房综合改造,改善旧住房居民的居住环境。 加快建设配套商品住房,继续实施公有住房低租金政策,制定实施租房贴费政策。同时,着力改善来沪从业人员居住条件,切实落实用工单位责任,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

     3、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提高公交设施服务水平。全力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增加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的列车。结合轨道交通的发展,调整优化地面公交线网,新辟、调整公交线路200条,完善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配套,方便新建居住区和郊区市民出行。新开工建设临港大学城、中环沪太路、静安寺等一批重要公交枢纽,推进新建公交专用道20公里以上。配合世博交通保障,在外环线周边地区等区域规划建设停车换乘枢纽。改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地区水上客运设施,缓解当地居民出行困难。 完善公交扶持政策。深化公交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公共交通行业的公益性。着力降低公交出行成本,完善老年人乘车优惠政策,扩大地面公交优惠换乘覆盖面、延长优惠换乘时间,抓紧完善城乡一体化票价方案。改善公交行业一线职工工作条件和待遇。

     4、继续解决好“三农”问题 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设施农业和特色基地建设,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村级基本支出财政保障制度,提高村级组织为农民办事的能力。实施“三个明显高于” 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和危桥改造的力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郊区水源保护,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 健全农民增收和保障机制。实现1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非农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镇保制度,体现以土地换保障,健全个人缴费机制。全面落实农保区县统筹,稳步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进一步理顺农保和农村低保标准的关系;扩大农民养老保障覆盖面,新增10万名农民纳入农保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区县统筹,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 

    5、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转移,提高郊区中小学教师收入待遇水平。来沪从业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提高到60%以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积极为万名残障儿童提供良好教育服务。充实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推进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稳步实施高校招生考前填报平行志愿,继续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扩大招收全国生源规模。增加招收免费师范生数量。进一步统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建设,继续推进组建面向产业发展要求的若干个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6、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着力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医保总额预付和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品零差率。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进一步提高社区预防保健经费投入。出台鼓励二、三级医院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和郊区工作的政府补贴政策,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培养,提高医技人员技术水平。 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提高诊断和医疗装备水平。做实区域卫生规划,推进三级医院与远郊医疗服务资源的纵向整合。实施好新一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力度。 

    7、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眼于建设和谐文化,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多样的文化发展环境,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魅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社区公共运动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启动和推进上海历史博物馆新馆等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扶持京、昆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鼓励和推动艺术家、文艺院团面向社区、学校演出,让经典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传承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上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举办好上海国际艺术节、奥运足球赛等重要文体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加强对拔尖文化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在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大力扶持原创文化产品,形成鼓励艺术创新的政策、平台和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政策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实有人口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以服务为主导的属地化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切实加强信访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以平安建设为载体维护城市安全,建立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抓住源头、聚焦重点、完善机制,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保障社会和谐安定。 

    三、2008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08年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的部署,注重加快建设世博会场馆,软、硬件建设并举,推进世博会筹办全面升温;注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注重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占据产业发展高端,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注重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新开工项目联动机制。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67项,预备项目27项。年内新开工项目16项,基本建成项目9项。现说明如下: 

    (一)全力推进世博会项目建设 建设世博园区场馆项目。适应世博会办展需求,按照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世博演艺中心等世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世博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实施浦明路、雪野路、半淞园路等道路新、改建项目,以及公用管线等配套工程;继续推进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上南路等集散广场及配套停车场、蒙自雨水泵站等项目,以及世博公园工程、清洁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完善世博园区外围配套设施。围绕举办世博会交通需求,全面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7号线、9号线二期、10号线、11号线北段等,加快推进打浦路隧道复线、西藏南路隧道等越江工程,建设沿江通道、南车站路、内环线浦东段快速化改建等世博配套路网,建设一批公交枢纽。同时,加快长兴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船集团江南造船厂搬迁工程,为世博会项目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二)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建设国家战略性交通基础设施和铁路客运专线网主干线。推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机场、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便捷换乘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 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机场高速、沪苏高速、沪杭高速拓宽改建等公路建设,完成沪宁高速拓宽改建,加强郊区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促进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促进城市交通便捷化。建设人民路、新建路等越江工程,建成上中路越江工程,加强浦东和浦西交通联系,均衡越江交通负荷。实施外滩通道等道路改造,完成河南路改建工程,建设中环线浦东段等,完善市中心城区路网,促进交通排堵保畅。 继续推进港口能力建设。抓紧推进洋山三期工程,开展洋山港区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实施浦东新区赵家沟、南汇大芦线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外高桥、芦潮港内河集装箱港区,构建连通外高桥和洋山港区的集疏运通道,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能力。 建设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国家重大天然气项目配套工程,加快形成西气、东海气、液化天然气等多气源互补供应格局。全面建成外高桥电厂三期工程,增强本市供电能力,为2008年迎峰度夏做好准备。推进漕泾电厂工程前期工作,实施500千伏静安输变电工程,推进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上海供电网络,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供应可靠性。 

    (三)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推进实施一批重点节能技改和研发项目。继续实施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改造、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建立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依托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一期工程、世博园区场馆、虹桥枢纽地面建筑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推进节能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TE系列空调压缩机用高效同步电机和直流变频电机产业化、中高压变频装置开发及产业化、矢量型变频调速器产业化等一批新型节能产品的建设项目。 推进实施一批减排重点项目。推进化学需氧量减排工作。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容工程,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新建市区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转运系统,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置系统。郊区重点加强城镇、工业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大幅度提高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建设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污水截流工程,削减污水直排对内河水环境的污染。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开工建设宝钢3号机、高桥石化自备发电机组等52.5万千瓦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建成石洞口一厂、石洞口二厂、吴泾电厂八期、外高桥电厂三期等共计745万千瓦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重点项目。建成崇明风电场扩建工程,启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推进长兴风电场、奉贤海湾风电场扩建等项目建设。建成临港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世博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自主混合动力轿车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兆瓦级风机产业化和自主开发2兆瓦级大型风机等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实施。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青草沙水源地,提高供水保障服务水平,改善供水水质,满足上海中长期供水需求。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逐步恢复苏州河生态系统。正式启动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本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继续推进松江辰山植物园和外环生态林带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 

    (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配合推进大型飞机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我国加快实现大型民用飞机研发生产,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建成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我国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公共平台。建设上海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形成开放的、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和中试平台,为国内集成电路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产权支撑。 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建成上海化工区聚碳酸脂(PC)工程,促进工程塑料工业发展。建设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扩建项目,抓紧推进上汽股份临港产业基地工程前期工作,提升自主开发的试制、试验能力,促进上海汽车自主品牌汽车研发生产。配合世博搬迁和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加快推进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提升我国造船能级和水平。新开工建设宝钢集团浦钢搬迁工程(罗泾地块)第二步实施项目,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能力。推进华虹集团“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天马公司4.5代TFT-LCD生产线扩建项目、宏力半导体公司二期项目建设,推进上海平板显示产业项目。 促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提升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的服务能级。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促进汽车、化工、装备和钢铁等专业物流业发展。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外高桥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项目,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建设铁路南浦货场搬迁项目(闵行铁路货场),完善上海铁路枢纽货运布局。 

    (五)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与区县共同推进,新开工建设4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本市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的投入力度,重点聚焦村内道路建设和危桥改造,改善村民交通出行条件。 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完善本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完成60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设施改造,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在郊区新增50所以上幼儿园,着力缓解学前教育设施紧张的矛盾。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着力推进一批重点特色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成上海水产大学临港新校区二期工程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新校区二期工程。启动一批体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的大型实验平台、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建立有效便利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新增120辆救护车,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求。完成郊区3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郊区农民就近提供卫生服务。加强资源纵向整合,建设金山医院迁建金山新城项目,积极推进崇明、奉贤、南汇等区县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推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项目,开工建设瑞金普通病房综合楼、仁济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新华医院综合楼等一批提升医疗设施能力的建设项目,满足市民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医院大型医疗装备建设,提高本市医治重大疾病能力。 推进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文绿结合、以绿为主”原则,实施文化广场改造项目,建设开放式城市绿地及音乐剧院,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闲空间。推进大世界保护修缮工程建设,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加快历史博物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为老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使机构养老床位比例达到2.7%。推进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增1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基本完成街道、乡镇全覆盖,就近为老人提供就餐、助浴、群体康复等日间服务。设立20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重点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中有助餐需求的独居、纯老家庭提供助餐服务。为1万户纯老家庭安装紧急呼叫装置。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完成20家标准化菜场改造。完善旅游集散站点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社区“三个中心”建设,完成3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提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管理服务水平。配合居住证制度的执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人口信息标准规范,建成全市实有人口信息系统。 加强平安上海建设。建立健全城市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上海市公安警用直升机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