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9年02月12日 )

20191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包容性增强,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全面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见表一)。

表一  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年度目标

全年完成

全市生产总值

增长6.5%左右

增长6.6%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增长7%

增长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保持稳定

69.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

保持衔接

101.6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

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3.8%左右

4%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45件左右

47.5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5家左右

45

新增就业岗位

50万个

58.2万个

城镇调查失业率

4.3%以内

4.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以内

3.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增长8.8%

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

5.5万套

8万套

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

20万套

21.2万套

低效建设用地减量

7平方公里

15.2平方公里

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3%左右

3%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进一步下降(下降3.6%

完成年度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进一步下降(下降3.6%

完成年度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2.1%2.1%4.7%4%

完成年度目标

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的完成情况为初步预计,根据国家规定正式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核定后公布。

(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实现年初预期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6%

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服务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见图1),制定旅游、健康、体育等服务业促进政策,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9.9%。制造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出台实施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汽大众MEB工厂、积塔半导体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创新项目落户;率先在国内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新能源汽车推广量累计超过20万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调整淘汰深入推进,实施新版产业调整负面清单,全年淘汰落后产能1460项;制定实施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全年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2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高至74.5亿元/平方公里左右。以“3+5+X”为重要载体的高质量发展重要承载区加快打造,临港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虹桥世界一流水准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重点区域加快整体转型升级,金山第二工业区、星火开发区等区域调整转型统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新游乐片区建成运营,北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启动建设。


服务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三大需求稳定增长。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762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工业投资在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重大项目拉动下增长17.7%,增幅创近十年新高。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见表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虹桥污水处理厂、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工程等19个项目建成,中国核建上海科创园、上海浦东足球场、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等23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418.9亿元。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万亿元,增长7.9%;网络购物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29.7%。新集聚品牌首店835家,其中国际品牌首店300余家,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第二位。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4万亿元,增长5.5%,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8%

表二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年重大项目数

实施情况

总计

133

聚焦科技产业创新、社会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五大领域,全年共实施项目133项,其中新开工23项、建成19项、在建91项,全年完成投资1418.9亿元

建成项目

19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虹桥污水处理厂、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卫星研制、华力微电子12英寸先进生产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交易广场)、肿瘤医院医学中心、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及配套工程、嘉闵高架南南延伸、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工程(东川路站-南桥新城站)等18个项目按计划建成,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新校区二期提前建成

在建项目

91

龙耀路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武宁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重点河道和泵闸工程、公共消防站建设、第二和第三轮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保障房建设(含租赁房)、嘉松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

新开工项目

23

中国核建上海科创园、上海浦东足球场、郊区垃圾资源化利用、上海闵行燃气电厂、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地下综合管廊、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二期、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等13个项目按期开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汽大众MEB工厂等10个项目提前开工

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协调增长(见图2财政收入在结构优化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1.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商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等服务业合计贡献全市收入增量的61.7%,房地产业收入占全市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20.2%下降至17.6%。企业利润持续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7%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后全市居民收入增长7.1% 

 

 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协调增长

(二)全力以赴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四大品牌建设全面实施(见图3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全市推进大会,制定实施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若干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43个专项行动。发布上海品牌认证标准体系,56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品牌建设工作。


3  “四大品牌建设全面实施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增强。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的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见表三),出台32条先行先试举措,中国人寿上海总部、建信金融科技等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金融法院获批成立;原油期货成功上市,铜期权挂牌交易,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4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扎实开展非法集资专项整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等工作,妥善处置网络借贷平台等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长效机制加快健全。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虹桥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完成改造,浦东机场第五跑道建成投入使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出台促进邮轮经济深化发展若干意见,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新客运大楼投入试运行,继续保持亚洲第一大邮轮母港地位。贸易中心集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口岸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全面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全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1.9万亿元;启动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预计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实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行动,全年展览总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实现千兆宽带市域全覆盖,预计全市家庭光纤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50兆比特/秒左右,增长35%左右。

  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

主要领域

主要进展

大幅放宽

银行业外资

市场准入

l   约旦阿拉伯银行上海分行、摩洛哥外贸银行上海分行获批筹建

l   渣打银行和星展银行获准承销上海地方政府债券

放宽证券业

外资股比及

业务范围限制

l   摩根大通、野村证券分别发起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获中国证监会受理

l   申港证券增加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等牌照获批

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

l   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公司获批筹建,成为全国首家外资全资保险控股公司

l   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

l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发起筹建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为我国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后获批的首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l   上海保险交易所国际再保险平台正式上线,大韩再保险公司分公司获批筹建

推进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开放

l   原油期货上线以来日均交易量28万手,居全球第三

l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全面建成,运行时间实现对全球各时区的全覆盖

l   上期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外汇交易中心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上交所CDR配套制度、上清所跨境外汇即期交易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等上线

拓展自由贸易

账户功能和

使用范围

l   将自由贸易账户适用范围拓展至自贸试验区外有条件、有需求的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区外企业4970

l   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截至2018年底累计56家机构接入分账核算系统,开立自由贸易账户7.1万个,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4万亿元

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精准宣传推介

l   第十届陆家嘴论坛和第四届上海-新加坡金融论坛成功举办

l   沪澳金融合作第四次工作会议和沪港金融合作第八次工作会议成功举行

l   召开2018年长三角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签署沪甬金融合作备忘录,推进落实沪连两地金融对口合作备忘录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调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制和张江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启动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加快推广,国务院确定向全国复制推广的36项改革举措中,其中1/4为上海创造的经验。大科学设施、功能型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全面推进,转化医学设施投入试运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开工建设,全脑神经联接图谱、智慧天网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机器人、低碳技术等16个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全面启动运行,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以及脑与类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重大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成功培育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人工创建全球首个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已提交上市申请。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全市500余家众创空间在孵和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7万家,覆盖科技类创业者超过38万名;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5件,比上年增长14.5%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全力落实进口博览会城市保障总体方案和19个专项方案,举全市之力,以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保障,确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成功,创造了多项国际博览会纪录。首届进口博览会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17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采购交易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意向成交47.2亿美元。着力发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组建四大采购商联盟,搭建“6+365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建设集保税展示、商品交易、物流仓储、通关服务于一体的虹桥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场所。

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见表四)出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改善营商环境10个专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落实43个专项政策和配套措施。上海作为全国权重55%的样本城市,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78位提升到46位。率先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组建市大数据中心,开通运行一网通办总门户,完善企业服务云功能,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全程通办、全网通办、全市通办,90%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降成本力度持续加大,实施9方面18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500亿元。修订地方定价目录,政府定价管理项目从53个减少到35个。

表四  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领域

主要进展

推进机制

l   2018年作为上海营商环境改革年,召开全市营商环境改革推进大会

l   建立市领导牵头的改革推进机制,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10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分管市领导,由8个牵头部门负责,30多个部门和单位参加

l   市人大将营商环境改革列为2018年专项督查

工作举措

l   出台《关于加快企业登记流程再造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的意见》、《进一步深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关于本市实施不动产登记··服务改革的通知》、《上海口岸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一批专项改革文件

l   建立企业登记一窗通服务平台和施工许可一体化审批平台,推出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系统和公积金网页版系统,累计开发信息系统超过20

取得成效

l   上海推出的56项改革措施中,世界银行采纳了48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登记一窗通服务、电力在线服务应用、房地产登记信息数字化系统等一批改革举措获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向全球推荐

l   以地方事权为主的获得电力、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登记财产等6项指标取得明显进步,办事和审批环节减少30.5%、时间缩短52.8%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建设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挂牌成立五年来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6.1万亿元,实到外资221.3亿美元,新注册企业5.7万家。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政策措施,其中93条已落地实施,一批外资重大项目实现落地。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到外资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7%16.8%1.7%,其中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到外资分别增长1.2倍和10.5%。总部经济加快集聚(见图4),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5家,累计分别达到670家和441家。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制定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安排对口支援资金59.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299个。

总部经济加快集聚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率先制定实施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0项、评估评审40项、证明材料37项,实施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全面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第一批116项和第二批82项全面完成,累计146项改革事项在全国推广。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1318户,比上年增长11.8%,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6%。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率先制定实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政策,民营企业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增速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建设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项目282个,推进9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四)加快促进城乡和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创新区域协作机制,与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共同编制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通讯技术、电网、交通等领域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等一批重大专项行动,推动区域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民生档案异地查询等一批民生服务工程,促成区域性金融监管协调、地方立法工作协同、警务一体化运作等一批重大合作计划,共建G60科创走廊(见图5)等一批区域合作平台。制定实施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方案,全面开展化工污染整治、入河排污口、干流岸线保护与利用检查等专项行动,持续推动长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共建G60科创走廊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见表五)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完成乡村规划导则编制,开展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深化完善进一步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完成涉及4.5万户的村庄改造和18.8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制定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50万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指导意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表五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主要领域

主要进展

建设美丽乡村

l   试点建设本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确定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等9个村为首批创建村,评定出2018年度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

l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等11项重点整治任务

l   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发展现代农业

l   修订《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2018-2020年项目指南》

l   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确保蔬菜稳定供应;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完成规划不保留畜禽养殖场退养396家;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编制《上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5年)》,推广绿色高效池塘养殖新技术

l   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出台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

l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增加绿肥和冬季休耕面积,增加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使用,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布实施《上海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深化农村改革

l   加强农村规划土地和涉农资金管理,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本市乡村振兴做好规划土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探索建立本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

l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78个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全市流转率为85%

l   深化镇村两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68个镇完成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l   聚焦生活困难农户,研究制定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指导意见

l   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完成农业从业人员培训1.9万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600余人次

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全年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比上年增长6%,占全市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20.6%;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增长1.3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3.4%,一批高水平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加强金融开放合作,上海证券交易所启动一带一路债券试点,发行一带一路债券173亿元。加强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发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航合作倡议,全年与沿线国家航空旅客量1182万人次,增长10.9%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加快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建成运行本市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1.2万套;加大代理经租企业扶持力度,新增代理经租房源14.6万套(间)。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条件,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坚持留改拆并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1万户,旧住房综合改造104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7万户,里弄房屋修缮保护110万平方米。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政策,规范企业和境外人士购买商品住房行为,着力增供应、控房价、稳市场、强监管,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成交面积平稳增长,成交价格稳中略降,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和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全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1583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8777人,完成技能培训105.8万人次。继续提高最低工资、养老金、低保、医疗救助等民生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低保和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基本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市接受社区居家照护和养老机构照护的老年人达到23.4万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稳步提高(见图6),新增养老床位7103张,改建失智老人照护床位1194张,改造郊区农村薄弱养老机构44家,新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1家。全年新增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1003个,新建改建标准化菜市场62家、社区智慧微菜场575家。

 

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稳步提高

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有序推进。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优化调整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制定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和机构设施标准,新设托育机构122个,新开办幼儿园53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稳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规范义务教育秩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开展新一轮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制订出台健康服务业50,实施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改革试点,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腾飞计划。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设健康云市民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666.3万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2015年的16分钟缩短至13.8分钟。落实文创产业50,制定影视、演艺、出版、创意与设计、动漫游戏、网络视听、艺术品、文化装备等产业实施办法,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居村全覆盖,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海昌海洋公园等建成开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见表六),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体制改革,全年共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175次,其中国际赛事占比四成左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效明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落户,首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发布,民兵调整改革创新推进,国防动员、双拥优抚、退役军人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表六  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主要领域

主要进展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l   成功举办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品牌赛事,赛事品质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其中,F1中国大奖赛入场观赛14.5万人次,创近年新高;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吸引近13万人次,举办网球大师赛十周年官方路演和大师浦江夜等活动

l   全力做好2019年第十八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2021年世界赛艇锦标赛等国际大赛筹备工作

全民体育积极开展

l   全面完成年度市政府体育实事项目,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9条、市民球场72片、益智健身苑点342

l   成功举办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创新开展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各项赛事活动参与市民250万人次

l   积极推动冰雪运动北冰南展,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大众冰雪季系列活动

l   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稳步推进,市民体育公园一期开工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东方体育中心由久事集团运营管理

职业体育成效明显

l   本市76名运动员入选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4个项目中共获得19人次金牌

l   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问鼎中超联赛冠军;上海男排第十四次荣获联赛冠军,实现四连冠;上海女排获得联赛亚军,上海女篮取得联赛季军

 

(六)持续用力补齐短板,城市环境和品质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和11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完成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完成所有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协调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河长制和湖长制,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劣V类水体占比从上年的38.7%下降至18%。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和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有序推进土壤治理修复。启动实施第二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见表七),在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奉贤、崇明等第一批6个区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加快实施崇明生态岛建设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松南郊野公园建成开放,全年新建林地7.6万亩、绿地1307公顷、城市绿道224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表七  加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主要领域

主要进展

政策体系和管理

机制加快完善

l   起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并提请市人大审议,印发《上海市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导则(试行)》、《关于建立健全本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

l   召开党政机关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推进会议,制定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本市医院类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

l   建立分类达标、垃圾品质、绿色账户管理、混装混运抽查监测和简报通报制度

分类投放模式

逐步建立

l   发布《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技术规范(试行)》和《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袋技术规范(试行)》,推动符合本市标准的垃圾桶和垃圾袋投放市场

l   完成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规范化更新4万余个,细化完善各区分类投放点和分类垃圾房改造计划

l   在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奉贤、崇明等6个区和其他区各2个街镇推广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完成定时定点垃圾箱房更新改造9900余个

分类收运体系

更加健全

l   印发《关于规范本市生活垃圾投放和分类收集(驳运)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的通知》,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落实分类驳运责任

l   更新配置分类收运机具,完成干垃圾车识别性标志张贴3000辆,湿垃圾收运车规范喷涂760余辆,有害垃圾运输车配置15

l   改造垃圾中转设施,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点3374个、中转站93个,初步建成两网融合收运体系

l   建立分类运输双向监督系统,推进环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生活垃圾混装混运微信举报平台上线运行

分类处理能力

稳步提高

l   老港综合填埋场二期、松江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

l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闵行厨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等2个项目加快建设

l   浦东海滨资源再利用中心、闵行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等12个项目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宣传引导力度

不断加大

l   加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主题宣传,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组建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投放引导和社会公益等7支志愿者队伍

l   印发新版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指导手册,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海报进行广泛宣传和知识普及,累计发放宣传册(宣传品)约735万份


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五违整治转向无违创建,拆除违法建筑4275万平方米,47%的街镇实现无违创建。着力建设美丽街区,完成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116公里,拆除有安全隐患、违法违规的广告招牌3.9万块。实施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善城市管理常态化智能化长效机制,完成城市综合管理标准编制,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筑工地、住宅小区等数据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上的汇聚。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见图7),运营线路总长达到704.9公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安全治理,推进安全风险分级和管控工作。

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

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做好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稳步实施新修订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完成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实施社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居民区分类治理,建成第二批27个基本管理单元,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试点建立社区养老顾问制度和社区退役军人事务顾问制度。全力以赴做好安比等台风登陆应对工作。加快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动食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全面推进智慧公安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安防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十三五以来,本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挑战,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从十三五中期评估情况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展顺利。同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本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进中有缓、好中有忧,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下更大气力加以解决一是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困难。本市经济外向度高,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实体经济企业面临困难较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有待求解,综合成本持续上升,服务帮助企业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是新旧动能转换需着力加快。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产业发展动能减弱,需着力突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加快培育壮大,先导性产业需抓紧前瞻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需加强攻关突破,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仍存在痛点堵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需提高,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改革开放力度需持续加大。营商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事项较多、时间较长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务信息开放共享需继续加强,政府放管服改革仍需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隐性壁垒,支持政策的精准性、落地率和覆盖面仍需提高。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任务依然繁重。乡村振兴战略需加大推进力度,郊区乡村规划、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需着力补好短板。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稳就业需付出更多努力。对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养老、幼儿托育、旧区改造、小区治理、医疗卫生等仍存在短板弱项。城市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仍存在薄弱环节,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垃圾综合治理仍需持续加强。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增长动能正在减弱,下行风险逐步加大。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从本市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动能,进口博览会的放大溢出效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新成效,以及国家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新举措等,特别是加快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将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和动力;但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为此,全市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抢抓战略机遇,增强发展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求变、变中领先。

做好2019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十一届市委六次全会部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三五规划、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新一届政府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建议2019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见表八):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70%左右。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4%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1件左右,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家左右。生活品质稳步提高,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稳定在4.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6万套,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表八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属性

2019年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

预期性

增长6%-6.5%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预期性

增长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保持在7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预期性

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

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预期性

4%左右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51件左右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预期性

40家左右

新增就业岗位

预期性

50万个

城镇调查失业率

预期性

4.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4.3%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

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

约束性

6万套

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

预期性

10万套

低效建设用地减量

约束性

15平方公里

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预期性

3%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约束性

进一步下降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束性

进一步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氨氮、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约束性

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三、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2019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建议做好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全力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加快启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规划建设。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方案,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外开放度要求高、上海更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制定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制定上海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方案,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功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功能枢纽和协同机制。

2.支持配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做好宣传推广、环境营造、人才支持等各项工作。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和筛选一批独角兽”“隐形冠军”“四新企业等优质科创企业上市资源。完善创业投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金融对接和一二级资本市场联动。支持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成为助推长三角优质科创企业到科创板上市的重要平台。

3.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率先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的新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推进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题合作,努力推动长三角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

1.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进一步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和系统集成。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更高标准的营商环境,着力在纳税、跨境贸易、获得贷款、办理破产等领域先行先试一批国际先进的改革举措。推动实施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专项改革,加大证照分离改革和复制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实施范围,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企业注销程序,着力提升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感受度。

2.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全力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加大数据整合共享力度,全面完成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基本建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数据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成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努力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加快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应用,着力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实现接入在线服务平台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减少一半。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深化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政策,切实发挥规模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作用,推动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到100亿元;继续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总结提炼首届进口博览会成功经验,全力做好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消费升级、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配合做好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招展招商和虹桥国际经贸论坛筹备工作,发挥跨境进口电商、大型零售商、综合贸易服务商和展示展销服务四大联盟作用,为参展商参展一周、服务一年。放大进口博览会制度创新效应,探索保税展示交易常态化模式,加快建设虹桥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场所和一批进口促进平台,努力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4.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落实扩大开放100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先行先试扩大开放,完善重大外资项目推进机制。落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政策,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家左右。增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功能,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开放合作,主动承接更多国家级功能型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合作,加快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专项规划,积极推动崇明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作。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注重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七大帮扶行动,切实助推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金融中心融通全球,大力吸引全球功能性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和大型资产管理机构落户,支持在沪金融要素市场业务开展和产品创新,加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全覆盖监管和预警,依法稳妥处置P2P等涉众型金融风险案件,扎实做好受损群体信访维稳工作。推动贸易中心能级提升,建设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促进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发展,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贸易型总部企业、平台经济示范企业和服务贸易潜力企业。推动航运中心覆盖全球,建设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推进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深化邮轮船票制度试点,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特色集聚区。

2. 加快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着力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集群,开工建设ABB机器人等项目,加快推进特斯拉超级工厂等项目建设,推动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二期等项目加快投产达产,支持企业扩大优势产能。加快落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落实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设立人工智能发展基金。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消费等新动能。全面实施技术改造焕新计划,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项目储备库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着力提高经济密度,修订产业用地指南,合理提高容积率,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和专项处置,促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00项。

3. 切实帮助实体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继续用好大调研成果,聚焦园区、企业反映的困难和诉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努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土地、环保、成本等实际问题。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发挥本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推广银税互动合作,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土地、环保问题,制定完善战略预留区和规划工业区块外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支持优质企业改造升级,加快实施一批技改项目;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区域环评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举措,稳妥推进社保征收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健全市区两级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完善本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增强企业服务云能。

4. 推动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3+5+X”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支持临港、世博、虹桥三大功能区域提升能级,制定实施新一轮临港双特政策,加快推动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建设和功能打造,着力提升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推动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五大转型区域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桃浦中以创新园,加快南大地区车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吴淞地区整体转型升级。继续建设松江G60科创走廊、嘉定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东方美谷、市西软件信息园、北外滩金融航运集聚区、市北高新园、长阳创谷、徐汇西岸智慧谷等产业新载体。实施一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推进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

(四)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1.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138项,其中新开工23项,建成11项,全年投资力争超过1360亿元,另安排预备项目28项。启动建设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崇明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通省界断头路等项目,建成程十发美术馆、上音歌剧院、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等项目。

2.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全球新品首发地,吸引集聚更多高端知名品牌开设首店、旗舰店。强化会商旅文体消费联动,推进南京路高品位步行街建设,发挥上海购物节、上海时装周等品牌活动作用,办好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第十八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19中国人力资源技术大会等会展活动,促进购物、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医疗等各类服务消费联动。培育挖掘特色消费品牌,开展老字号中华行”“海外行,推进实施互联网+老字号计划。实施“5G+”专项行动,加快打造5G千兆、宽带千兆双千兆之城,培育扩大信息消费新增长点。提升跨境消费便利度,推进离境退税政策升级扩围,支持发展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高端品牌奥特莱斯。

3. 着力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精准施策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全面落实外贸稳预期、稳企业、稳订单”20条措施,切实帮助受影响企业渡过难关。多措并举提升外贸抗风险能力,推进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提升能级,培育壮大一批自主出口品牌,支持企业进一步开拓一带一路、金砖国家、非洲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加快集聚培育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实施一批服务贸易扩大开放举措,打造文化贸易、生物医药研发、数字化服务、邮轮旅游等服务贸易特色示范区。

(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1. 全面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启动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建设,加快推进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建成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加快完善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主动参与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布局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筹备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工作。以全球视野集聚高水平研究机构,聚焦量子通信、药物等重点领域,推动国家实验室筹建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李政道研究所和张江药物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复旦大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科技管理体制等瓶颈问题,研究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 加快建设功能型平台与科技服务平台。着力探索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运行机制创新,完善功能型平台组织管理方式和国资监管方式,切实推动功能型平台与产业对接;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谋划布局新一批功能型平台,探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型。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鼓励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建立研发转化中心,推进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升众创空间专业化技术服务能力,着力发展一批社会化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试点平台,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点,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3. 着力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制定本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推动出台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条例。加快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整合本市各类科创基金,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实施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健全科技创新券开放共享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高标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集聚更多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批服务于创新创业的载体基地,创新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模式,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区功能,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实践区,着力提升城市创新浓度。

(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和谐有序安全的城市

1. 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超大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推动人口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强化社区治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启动社区云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启动实施品牌社会组织计划,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服务基层。深化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和法治化建设,持续提升信访工作能级。深入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安防社区和智能安防楼宇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做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

2.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健全城市维护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智慧上海建设,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快城市管理数据向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汇聚,推动城市运行实时感知、智能管理。增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功能。打造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5G网络、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健全新增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街镇无违创建。建立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各区编制一路一方案,完成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100公里。深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创建环境治理示范小区200个。持续加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实施道路交通拥堵节点改造50处。

3. 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轨道交通、越江隧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持续开展空中坠物、广告招牌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住宅老旧燃气立管改造10万户。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持续做好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治理和餐厨废弃油脂管理,深入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全面加强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七)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持续强化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跟踪监测分析,深入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为1万名建档立卡农民提供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积极筹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4%左右。制定出台本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强化医养结合,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护理员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街镇全覆盖;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改造认知症老人照料床位1000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0家和助餐场所200个,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筹提高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标准。落实困境儿童救助保障和安全保护工作,做好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2. 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多渠道筹措供应租赁住房,支持租赁住房项目加快建设和后续运营,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深化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开展第七批次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推进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工作。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5万户,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3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6万户,修缮保护各类里弄房屋100万平方米。坚持一个定位、两个不是权宜之计,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常态长效机制,实施一城一策工作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监管,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健全市区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机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德育工作。制定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新增托育点50个,新建改建幼儿园30所。制定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全面开展紧密型义务教育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制定完善健康服务业50配套政策,出台本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构建以家庭医生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制度,推广居民健康账户,新建智慧健康小屋80所。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落实文创产业50,推动影视、演艺、艺术品等产业集聚区提升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加快打造黄浦江游览、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和景观,完善黄浦江两岸、郊野公园等休闲空间配套服务。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00条、市民球场60片和益智健身苑点300个,办好第十八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加快建设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新增社区智慧微菜场500家。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建立军民融合综合协调、督导落实工作机制,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双拥优抚、退役军人安置等工作。

(八)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各类标准规程制定和应用。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粮经型、蔬果型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农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

2. 加快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加快编制新市镇总体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分类推进新市镇发展,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和项目建设。建设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评定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完成涉及7万户农户村庄改造。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健全乡村道路长效管养机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村沟宅河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8万户。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

3. 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福祉。完善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名,开展非农就业农民技能培训。实施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提高生活困难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深化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闲置农房、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试点,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配置,推广睦邻互助点幸福老人村等照护模式,改造郊区农村薄弱养老机构80家。

(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1.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250个项目全面启动。落实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建设等六大领域131项治理措施,强化重污染柴油货车综合整治,完成燃油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600台。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河长制、湖长制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和吴淞江工程上海段建设,实施14座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完成960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确保全市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2%以内。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污染地块土壤调查评估和修复。

2. 深入推进垃圾综合治理。积极发动全民参与,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推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网络,深入推进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健全基于绿色账户的两网融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可回收物集散中心建设。增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能力,出台湿垃圾、生活垃圾焚烧、建筑垃圾资源化和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工12个、建成10个。

3.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调推进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持续开展国家低碳城市、低碳发展实践区和低碳社区试点。深化长三角区域能源合作,制定新一轮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供能扶持政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深化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加快合庆、庄行、漕泾等郊野公园建设,完成50个街心花园建设,推动240座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加快推动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建设,新建林地7.5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美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