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3年02月17日 )
(2013年2月2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上海“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年度“五个更加注重”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冲击和自身结构调整影响的双重挑战,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上海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升的态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完成了本届政府和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见表一)。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经济增速逐季企稳,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同比增长7%、7.2%、7.4%和7.5%,本届政府(2008-2012年)五年年均增长8.8%(见图1)。地方财政收入逐季回升,全年完成3743.7亿元,四个季度分别累计增长6.7%、6.8%、7.2%和9.2%。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涨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支撑带动作用显现。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加快建设(见表二)。上海综合保税区商品销售额、工商税收占全国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比重均超过50%。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各类金融及相关服务机构超过2100家,航运机构超过1000家。上海化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企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各项政策,大力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聚焦减轻税费负担、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见表三),多管齐下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帮扶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见图3),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528.1万亿元,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到3.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34.9%。金融机构加快集聚,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银联国际有限公司和平安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落户上海,国内规模最大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赛领基金正式设立;全市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累计达51家,占全国1/4。金融创新步伐加快,白银期货挂牌上市,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正式启动,首只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和首只跨境ETF产品发行上市。
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启运港退税、洋山港保税船舶登记、期货保税仓单质押融资、国际中转集拼等试点启动实施,单机单船融资租赁试点顺利推进,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5亿美元。航运服务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口岸进出口货物“通关单无纸化”全面推广,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航运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见图4),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三;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2.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中心集聚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制定出台本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商务部与上海部市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主体工程顺利开工,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常年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建成运营,一批国别商品中心正式开业。出台实施本市稳定外贸政策措施,试点建立贸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50家,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4800亿元。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37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关区进出口总额8013.1亿美元,占全国1/5;预计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480亿美元左右,增长15%左右,占全国1/3(见图5)。
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发展。制定出台本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鼓励外商设立研发中心等政策意见,全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投资性公司25家、研发中心17家,累计分别达到403家、265家和351家(见图6)。央企和民企加快集聚,中国商飞公司、中化集团等一批央企总部项目落户世博园区,一批民营企业总部落户上海。
(三)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成效持续显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制定实施本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和“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新一轮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见表四),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等11个专项工程启动实施。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落实专项资金3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0亿元。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累计组建新兴产业创投基金36家,吸引民间资金15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试点和创业团队培育政策,完善新一轮张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张江扩区工作顺利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紫竹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见表五),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80件左右,比上年增长23%。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全市国家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34家和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分别达到4312家、878家和283家。
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机制,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航运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国家和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顺利实施,累计42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10人入选本市“千人计划”,雏鹰归巢计划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建立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及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7%。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攻坚,转型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 营改增”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按照国家部署,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出台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试点工作进展平稳有序,全市已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合计减税约166亿元,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40%。稳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首批10个区域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突破。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融资租赁业务创新试点、全球检测维修业务试点等重大改革事项有序开展。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扩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见表六)。继续实施国资重组联合与布局优化,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快推进,国资行业分布从64个调整收缩到59个。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平台正式建立。
内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态势良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实际到位金额分别达到223.4和15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20.5%;服务业实到外资占比达到83.5%,其中金融、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74.7%和29.5%。“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32.4亿美元,增长22%。扎实推进区域交流合作,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启动实施,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持续加强(见表七),共安排落实对口支援资金25.4亿元,实施项目706个。
(五)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1.4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1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启动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共帮助1.1万人成功创业、733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制定本市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实施意见,继续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完成农民工职业培训30.5万人。出台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若干意见,建立劳动争议月报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分配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待遇标准(见表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全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增幅达15%,最低工资、城乡低保等标准上调幅度均超过10%。全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88元和174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
“ 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见表九),全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6.7万套、1292万平方米,供应11.5万套、865万平方米。制定新一轮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支持政策,出台加强大型居住社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稳步实施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顺利推进,上海开放大学组建成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扩大,为150所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建设综合实验室,新增54所幼儿园。立足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见表十)。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运营,区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立运营。成功举办首届市民运动会,上海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正式成立。制定出台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建设若干意见,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227张,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2个,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6家,为27.2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综合采取保障供应、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强化监管等措施,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强化社会民生领域价格管理。健全价格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价格信息公开透明。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40万人次,切实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六)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西段、9号线南延伸段开通运营,嘉闵高架南延伸和北延伸等项目开工建设,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长江西路越江、中环线浦东段等项目继续推进,完成20条区域对接道路建设。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701万人次,日均公交优惠换乘达到318.6万人次。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见图7),光纤到户和用户数、无线局域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IPTV用户数均居国内前列,在全市300处主要公共场所开通i-Shanghai免费上网服务。
城市运行总体安全有序。贯彻实施本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出台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对轨道交通、高架道路等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不断加强,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对726幢20年以上房龄高层住宅增配消防设施,在8487个小区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完成31.9万名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按照“五个最严”要求,制定实施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大力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整治查处(见表十一)。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实现向上海供气。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完善本市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和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加强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探索制定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完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三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和新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推进“镇管社区”试点,推广“大联动”、“大联勤”管理经验。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延长窗口服务时间。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医患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全面推广建设信访大厅,不断完善信访事项核查终结机制。落实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设施化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见图8),累计建成设施粮田8.7万公顷、设施菜田1.4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7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8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2.4万吨,地产农产品供应稳定、质量安全可控。出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市级财政对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制度继续完善。
新城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贯彻落实加快新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意见,建立完善新城建设推进协调机制,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基本完成。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骨干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金山铁路建成通车,远郊地区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启动实施第五轮环保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新一轮经济薄弱村村内道路改造扶持政策,完成105个村庄改造、727座农村桥梁改造。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加强,8家郊区三级医院建成运营,实现每个郊区县至少有1家三级医院,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113.7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农村改革创新深化推进。立足完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见表十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奉贤统筹城乡发展、金山新型工业化等专项改革试点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八)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继续完善节能政策、积极推进节能工程、大力加强节能管理(见表十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启动开展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编制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虹桥商务区、临港、崇明等低碳实践区试点有序推进。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污染减排力度加大。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上海石化脱硫、石洞口第二电厂脱硝改造、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相继建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见表十四),配套出台鼓励黄标车淘汰更新、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超量削减、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超量削减等补贴政策。预计全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初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38.29%。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提高。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张江、金桥开展土地“二次开发”改革试点,预计全年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高到65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出台本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推进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出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市级资金补贴、生活垃圾跨区县转运处置环境补偿办法等政策,2025个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郊区集约化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继续下降。
总的来看,2012年上海外部发展环境相当严峻复杂,全年经济比上年增长7.5%,尽管略低于年初8%左右的预期目标,但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创新转型态势持续显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监督指导、市政协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今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经济就一定能够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受外需持续不振、内需增长放缓以及自身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工业、出口持续低位运行,消费增速出现回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同时资源、环境制约和人口压力继续加大,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 二是调整结构的形势紧迫。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转型阵痛期,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培育期,目前统计的现价产值因部分产品价格下跌出现下降,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受市场低迷影响,增速低于全市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受各种制约因素较多,发展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三是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经济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保障就业的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人口快速导入和加速老龄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的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尚需提升。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综合判断,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保持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加快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外部发展环境总体难有实质性改善。从国内看,全国经济总体将平稳回升,国家宏观政策将突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从上海看,全市仍处在结构调整攻坚阶段,转型发展既面临重大政策深化突破、新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新产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等机遇,更面临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等方面挑战。为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必胜信心和攻坚决心,着力寻找和把握各类有利条件,更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充分估计和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方面工作。
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着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在安排201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时,兼顾年度计划目标与“十二五”规划、市第十次党代会、新一届政府五年目标相衔接,进一步突出结构升级、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指标,力求通过目标安排引导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工作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转移到深化改革开放攻坚突破、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内需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上来。为此,我们提出2013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防止经济出现趋势性下滑,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速,这有利于为结构调整、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环境,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扎实开局。同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上年适度下调,就是要主动适应我国和上海经济增长适度减缓的客观环境,进一步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努力为结构调整、创新转型腾出更大空间。 二是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产业看,随着“四个中心”建设、“营改增”试点深化推进,本市第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受外需不振、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对外转移等因素影响,工业将延续低位运行态势。从需求看,预计消费增速将保持平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出口受外需减弱影响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总体判断,在外部发展形势复杂严峻、转型阶段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的背景下,要实现7.5%左右的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现对2013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十五):
(一)关于结构效益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立足稳定增长、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效益、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均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和改造传统产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
1 、着力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多管齐下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保费补贴等政策,深化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担保验放等便利化措施,加快海外营销网络布局,建设跨国采购园区和网上国际贸易中心,全力稳定外贸增长。鼓励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出口能力,促进加工贸易向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等领域延伸。深化落实节能家电销售、老旧汽车更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实施鼓励分期付款消费、降低银行卡刷卡费率等措施。结合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强化商旅文联动,探索体验式消费、定制化消费等新模式,发展网络销售、无店铺销售等新业态,拓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采取减轻税费负担、拓宽融资渠道、拓展市场空间、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见图9),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主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储备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强粮食、蔬菜等产销对接和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价格监管,确保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
2 、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重点区域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建设,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分类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开发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带动作用,落实产业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方案,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及时开工、按时竣工。依托重点区域、产业基地,完善招商引资协调推进机制,引进和集聚一批总部型、创新型重大项目。积极争取投融资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意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旧区改造等领域。统筹配置各类政府性资金,争取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充分利用好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等各类融资工具,创新公益性建设项目运作方式。
3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营改增”试点新一轮扩围机遇,优化本市“1+6”行业试点政策,按照国家部署适时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充分发挥税制改革的联动、先发和放大效应。深化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促进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支持和规范物流园区发展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见图10),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专项工程,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形成规模化产能。继续推进临港产业区、长兴岛造船、化工区、汽车城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落实国家技术改造实施意见,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企业产品和装备升级换代。大力推动宝钢吴淞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动高桥地区、桃浦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水源地保护区、宝山南大等重点区块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向研发、销售“两头在沪”模式转型升级,鼓励轻工业老品牌、老字号加快商业管理模式创新。
(二)关于服务功能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25%左右,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5%左右,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发展,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建设“四个中心”、提升服务功能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核心任务,着力集聚机构、创新服务、优化环境,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
1 、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创新开放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启动建设票据交易市场,加快建设股权托管交易市场,继续支持张江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稳步推出国债期货和原油期货,筹备建设保险交易所。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见表十六),大力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新型金融机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全面提高金融机构规模能级。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争取开展第三方支付企业跨境支付、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试点。
2 、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
围绕健全航运集疏运体系,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推进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完善北外滩、吴淞口邮轮母港功能和服务配套。围绕培育高端航运服务,组建上海航运联合会,推动全国性航运专业机构落户,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经纪、航运信息等服务业,规范发展船舶交易和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培育船舶供应市场。加快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洋山保税港区扩区封关验收,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整合、政策完善、功能拓展。进一步放大洋山船舶保税登记、启运港退税、融资租赁、国际中转集拼等试点效应,争取浦东机场开展货邮集拼中转等试点。
3 、全面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积极搭建贸易功能载体,深化浦东“三港”“三区”联动,按照国家部署试点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加快虹桥商务区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建设,举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着力完善贸易市场体系,推动货物贸易市场、服务贸易市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电子商务市场融合发展(见表十七),抓紧培育技术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形态。加快集聚各类贸易主体,鼓励贸易企业总部、贸易促进机构、贸易行业组织等机构落户。大力促进内外贸融合,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整合衔接进出口业务与国内流通环节,引导贴牌生产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和内销渠道。
4 、加快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集聚发展
积极推动国内外大企业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设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力争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家左右。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亚太区总部,指导在沪地区总部进一步整合业务、拓展功能。研究本市平台企业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搭建专业型产业服务、展示交易型服务、生活型服务等平台,推动建设一批以平台经济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群,努力形成平台经济与总部经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三)关于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8%左右,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全市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考虑到改革创新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把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动力,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强化改革推动,着力强化市场作用,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积极调整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充分激发全市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1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全国和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契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领域进行攻关突破。强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张江园区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人才特区等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完善张江管委会管理体制和“一区多园”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推进紫竹国家高新区和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聚焦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见图11)。深入实施各项“千人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加强各类人才试验区建设,大力引进世界级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精通数字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按照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要求,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海关监管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试点,继续推进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全球检测维修业务、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等改革试点,建设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围绕“两高一少”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政效能、提高行政透明度(见图12)。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继续推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双向联合重组,深入推进资本证券化,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常态化机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稳妥调整燃气价格、物业服务收费和氮氧化物排污费。
3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行外资项目申请报告格式化改革和外企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改革试点,引导外资投向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现代航运等领域,鼓励外资开展商业保理、教育培训、文化服务等业务。继续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和兼并收购,推动本土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境外提供专业服务,全力打造本土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完善长三角合作协调机制,发挥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作用,深化交通、能源、环保、旅游、科技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与中西部、东北和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
4、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全面完成第一轮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谋划智慧城市新一轮建设。深化和拓展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电子账单等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继续推进数字城管、数字惠民、电子政务、“两化融合”等领域智能应用,切实做好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770万户,完成450处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争取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TD-LTE)率先试点商用,积极做好“三网融合”推广工作,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关于社会民生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高于经济增幅;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0.5万套、725万平方米左右,供应10万套、700万平方米左右,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民生优先、社会安定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大任务,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解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物价稳定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统筹好城乡发展,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常态长效管理体系,努力让广大市民过上更好生活。
1、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对就业带来的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其中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深入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创业型城区创建力度,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和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研究和完善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和失业动态监测,开展失业预警试点。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结构调整、企业搬迁等引发的劳动纠纷。
2、深化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贯彻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研究制定本市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继续稳步提高养老金、最低工资、最低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标准,研究建立物业管理、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社会公益性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继续平稳实施原综保、镇保企业及职工转入职保过渡政策,完善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和增长办法,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体系,着力推进建设、加快配套、完善政策、强化管理、加强调控,切实改善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见图13)。
积极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推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依托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对外文化贸易、东方梦工厂等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继续推进国有转制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大力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继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见图14)。稳步实施本市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在投入补偿、运行、管理、分工协作等方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制试点;依托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促进医疗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着力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启动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试点。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为28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10万名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
4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贯彻落实本市加快新城发展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支持新城发展的融资、用地、产业、公共服务等政策,坚持“一城一策”分类开展新城建设。统筹推进中心城和新城建设,加快中心城人口、产业、商贸、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深入推进奉贤统筹城乡发展、金山新型工业化等专项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推动老集镇改造。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推动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人口导入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设高水平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畜牧和水产养殖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作用,确保地产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经济相对薄弱村路桥改造和村庄改造,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强化农民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待遇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 、健全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着力做好建筑工地、城市交通、高层建筑、地下空间、消防安全、特种设备、人流集散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对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后续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抓紧完善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标准、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举报投诉等制度。按照“五个最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考核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追溯体系,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继续发挥气、电联动机制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强调度和区域合作,促进能源供需平衡。聚焦人口服务管理、基层基础建设、矛盾预防化解、诚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见表十八)。
(五)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长效制度,着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见表十九),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加强水源地、化工、重金属、辐射等重点区域、行业和环节的环境风险监管。扎实推进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PM2.5浓度监测和治理。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研究与产业化的支持,开工建设东海大桥二期等风电项目,启动并建成新一轮金太阳示范工程,抓紧推进世博园区央企总部能源中心、迪士尼乐园核心区等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建设。
2 、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低碳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完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支持政策,促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每日2.1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左右。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产业用地绩效评估制度,鼓励园区和企业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3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深入实施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制定出台2013-2015年崇明生态岛建设行动计划。完善节能减排、环境安全责任体系和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环境事故责任保险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稳步实施能源总量和能效双控制度,严格实施投资项目能评制度,加强能源审计和节能标准制定实施,建设能耗在线监测设施和系统,大力推广建筑用能分项计量装置。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稳步推进重点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试点。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单位排放配额分配,启动排放配额交易,进一步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
三、2013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13年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聚焦引领强、带动广、效益好的重点项目,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支撑和带动作用,努力以投资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2013年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正式项目88项,预备项目30项。其中,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14项,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13项。具体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国家战略和本市专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化产能。继续推进大飞机研发制造相关重大项目、和辉光电4.5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LTPS AMOLED)项目、日月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项目、联影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研发生产及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三一上海精机生产项目、国药集团奉贤生物产业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新开工建设上汽集团技术中心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扩建项目二期工程。继续推进徐工集团临港奉贤基地投资项目、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等项目。基本建成光明乳业日产2000吨乳制品中央自动控制技术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上海通用设计技术中心金桥基地暨金桥扩能项目、拜耳增资扩产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等重大设施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项目、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项目。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重大载体。围绕“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继续推进世博A、B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及配套、迪士尼项目一期工程及市政配套、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及市政配套、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含港运大厦)等项目建设。
(二)持续推进社会民生重大项目建设
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资源,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围绕特色办学,新开工建设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新开工建设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内涵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二期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复旦大学内涵能力提升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项目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部市合作机制,基本建成中山医院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项目。有效提升市级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力,基本建成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儿童医院普陀新院、一妇婴浦东新院等项目。积极推进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继续推进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及刘海粟美术馆迁建工程、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上海交响乐团迁建、上海京剧院迁建及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工程,确保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六一”儿童节投入运营。积极推进世博会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建设。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继续推进第一、第二轮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建设,加快市政道路、公交站点、绿化、供排水设施等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大型居住社区内教育、养老、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推进支持力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继续推进竹园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重点河道和泵闸工程、长兴岛水系整治一期工程、崇明原水输水系统一期工程、全市燃煤电厂脱硝改造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崇明生态岛、南横引河东段河道整治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保障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健全供电网络,稳步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清洁性和高效性。新开工建设东海大桥风电二期、青草沙风电项目,继续推进崇明燃气电厂一期工程、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等项目。基本建成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项目。
(四)有重点地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枢纽服务功能。新开工建设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虹桥机场扩建工程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工程、沪通铁路上海段、大芦线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等项目。继续推进S6公路、S26公路东延伸、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坚持管建并举,在确保现有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服务体系。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罗山路-迪士尼乐园)。继续推进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二期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二期工程、轨道交通16号线工程。积极推进10号线二期、17号线、5号线延伸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提升市域交通设施功能。继续加快市域道路和越江通道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市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新开工建设嘉闵高架北北延伸、周家嘴路越江工程、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工程等项目。继续推进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工程、长江西路越江工程、中环线浦东段、崇明东滩基础设施开发等项目。基本建成上海西站地下南北通道及配套工程、50条区与区连接道路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