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0年02月01日 )
(2010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肩负筹办世博会紧迫繁重的任务,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全力实施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一揽子计划措施,经济运行呈现逐季回升态势,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年初“四个确保”的目标,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见表一)。
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市经济在一季度触底基础上呈现持续回升态势(见图1),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第三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6%,增速分别高出工业和全市经济9.7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
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见图3)。金融、房地产增加值均增长25%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增速超过20%。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上海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批准。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制定出台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93项重点工作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59项重点工作。金融市场建设、机构集聚、金融创新和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见表六)。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不含外汇市场)累计达到2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全市金融机构累计超过850家。
(四)全力以赴推进世博会筹办各项工作,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世博会园区主要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42个租赁馆、11个联合馆和26个外国自建馆相继建成。布展工作全面启动,中国馆、主题馆以及大部分国际、国内展馆和企业馆开始布展。世博配套路网、中心城路网改造、世博公园、新建路越江、人民路越江、西藏南路越江等配套工程按计划建成。
世博会运营筹备工作进展顺利。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见图4),为历届世博会之最;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签署了参展协议。网上世博会顺利开通。运营准备全面展开,世博安保、交通组织、接待服务等保障工作抓紧推进,世博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50万人。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港澳台地区开展了世博推介活动,“走进世博会” 全国巡展参观人数近300万人次。世博会门票销售已超过1600万张。
(五)努力解决人民群众“三最”问题,人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明显。把促进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1+3”计划(见表九),努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9.6万个,其中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1.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连续五年控制在4.5%以内。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在徐汇、闵行两区启动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实施“以区为主,大集团对口大基地”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新模式;推出事前征询、多种安置方式补偿等旧区改造新机制,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00万平方米,完成高层旧住房综合整治1257万平方米、多层旧住房综合改造3274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00万平方米,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约605万平方米。放宽廉租住房申请家庭准入标准,新增受益家庭约1.4万户,累计达到6.3万户。
(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步伐加快。根据国家总体部署,抓紧研究制定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见表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推进。全面推进国家部署的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完善医疗资源布局,启动郊区“5+3+1”三级医院建设工程。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改建工作,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了166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启动国家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第三轮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二期、9号线二期、11号线北段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营,运营线路长度达到355公里(见图5),车站总数达到224个,“P+R”运营模式启动试点。建成公交专用道113.5公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82条,为大型居住社区配套了50条公交线路,在城乡结合部增开了一批连接居民小区与交通枢纽的社区巴士,首次实现崇明与市区地面公交系统的对接。公交优惠换乘实现全覆盖,受惠人次达到日均228万,老年人免费乘车人次达到日均48万。公交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公交行业职工待遇得到提高。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种粮直补标准,扩大了良种补贴和农业保险险种范围。全年粮食总产量121.7万吨,比上年增长5.2%。农业设施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建设施粮田5667公顷、设施菜田2667公顷、标准化畜禽和水产养殖场5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50家(见图6)。
郊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500公里,完成118个村庄改造和2016户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继续推进“清洁家园”工程,完成村沟宅河综合整治201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2.2万多户。继续加大社会资源配置向郊区农村倾斜的力度,郊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见表十一)。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围绕中央、上海、浦东三个层面结合点,基本完成年初部署的各项重点改革事项,在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重大改革顺利实施。国家层面重大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区率先创建,集成电路产业链税收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外籍特殊人才出入境七项便利措施试点启动实施。预计全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约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分别占全市60%和50%左右。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见表十二)。成品油价税改革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体系,大力推进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兼并重组、融资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工作,实施一批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稳步推进地方金融国资改革。市属经营性国资率达到25.4%,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左右。
总的来看,2009年上海在遇到困难比年初预想多的情况下,积极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初制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时,我们初步估计到了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的严峻性,为了充分体现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增强发展信心、引导社会预期,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将预期目标定为9%左右。从全年运行情况看,2009年全市经济增长8.2%,尽管与年初预期目标有一些差距,但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长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并呈现出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成绩的取得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监督指导、市政协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较艰巨。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服务业发展面临税制、管制、体制和法制层面障碍,股市、房市波动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特别是房价、地价上涨过快的潜在风险加大,服务业新兴行业和新增长点培育亟待加强。传统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较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受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大;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期内难以显现。二是需求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外需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恢复和好转,出口的稳定和恢复将需要较长时间,外贸发展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内需动力不均衡、不稳固,民间投资和产业投资增长较慢;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仍较低,服务性消费受到较多体制制约,部分消费政策拉动效应可能减弱,这些都将影响到经济持续回升后劲。三是社会民生领域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加快旧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下更大力气解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还需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还很艰巨。行政执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治安等领域还面临不少新问题和老矛盾,轨道交通运行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整治非法营运中采用错误的执法方式,严重影响政府执法公信力,政府依法行政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可行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势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年。综合判断,2010年全市发展环境总体好于2009年,但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际看,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09年,但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国内看,经济总体持续回升向好,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从上海看,举办世博会、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繁重。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按照中央“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认真落实九届市委十次全会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和高质量谋划好“十二五”发展,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力争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为此,我们在安排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兼顾需要与可能、兼顾年度计划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更加突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更加突出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社会民生指标,更好地引导全市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上。现对2010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十三):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建议目标为:立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转型、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全市经济增长8%以上。
确定上述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2010年上海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以上,主要考虑是在巩固和扩大经济回升势头的同时,充分体现和全面落实中央对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引导全市各方面下更大功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下更大功夫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提出这一目标,既考虑了与全国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保持衔接,也考虑了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9%以上目标保持衔接(如2010年经济增长8%以上,“十一五”期间实际年均增速可达到10%以上)。
2、充分考虑自身供需增长的基础条件和世博会的带动作用
从产业支撑看,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外部需求回暖、产品价格回升、企业效益改善,工业生产将稳步回升;虽然金融、房地产业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受举办世博会拉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娱乐、批发零售等行业将快速增长,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需求拉动看,随着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和市场预期改善,全市外贸形势总体将好于2009年;在结构优化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规模;受世博会举办、扩大消费政策实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等因素带动,消费将加快增长。综合判断,2010年上海经济增速将快于2009年,完成8%以上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二)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主要目标
建议目标为:第三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发展明显快于工业发展,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70%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8%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50件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5%左右。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把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作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中心环节,坚持以调整创新促科学发展,以改革开放增内生动力,加快推动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
1、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引擎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见图8)。制定实施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意见和政策,积极推进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加快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离岸国际贸易区试点,大力完善口岸管理体制,提高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程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法制等瓶颈。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各类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以软件、互联网服务、电信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
2、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并举,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积极培育和引导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国家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抓住举办世博会和启动上海迪士尼、国际邮轮母港等项目建设机遇,整合各类节庆资源,强化商旅文体联动,拓展世博之旅路线,做好中国世博旅游年相关工作。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供给,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社区型商业、郊区新城商业设施和大型居住社区生活服务业设施建设,鼓励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发展。同时,按照国家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的部署,加强价格综合调控和监测监管,采取各类有效措施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全力做好迎世博和世博会期间各项价格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涉及民生的价格政策,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全力优化投资结构。聚焦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和郊区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保障和郊区建设等领域投资,加大对科技研发、引进技术和人才、人力资源培训等软投入。深入推进垄断行业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探索招投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等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民间资本发展。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融资担保、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建立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措施,帮助出口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稳步开拓新兴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应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引导企业主动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安全和环保标准。
3、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瓶颈
全面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充分发挥浦东新区扩区效应,加快原浦东和南汇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对接,积极探索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聚焦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改革事项,立足浦东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定位,继续推进质检管理创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消费金融公司、科技投贷联动机制等改革试点,争取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建立全国性信托登记服务体系、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创新试点。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公信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研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健全市区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方位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扩大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实施范围,再取消一批审批事项,再简化一批事项的审批环节,再下放一批事项的审批权到区县。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尤其是工本类、资质资格类、登记类等收费事项,严格控制新增收费。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信息的公开力度,推进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公开透明运行,依法推进审计公开,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全面完成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国资流动平台,大力推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着力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意见,加大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加快发展。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继续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股权投资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
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等落户,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参与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工程、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做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工作,依托共同办博大平台,深入开展长三角地区交通、科技、环保、能源、旅游等重点专题合作,提升上海与长江流域和全国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水平。确保按时、全面、优质完成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三)关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建议目标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扎实推进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
着力推进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工程。全面建成进口液化天然气一期和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一期等工程,推广使用清洁高效能源。聚焦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保护、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领域,加快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见表十四)。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上海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严格落实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纲要,启动实施崇明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做好世博环保工作。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落后产能,争取全年关停调整落后产能总量不低于上年水平。
严格实施“批项目、核能耗、核总量”制度,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严把高耗能建设项目和高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关。继续发挥价格杠杆和政策导向作用,积极稳妥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节能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探索建立全市统一节能监管平台,实施执法后督察和执法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上海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适时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引导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
3、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制定出台鼓励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节能服务企业发展。抓好世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智能电网等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抓紧推广应用高效环保锅炉等一批节能技术和设备,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继续放大节能空调、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和老旧汽车淘汰等政策效应,积极推广节能冰箱、高效节能电机、节能节水洗衣机等节能产品。加强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低碳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
(四)关于就业、保障和收入等民生主要目标
建议目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力争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00万平方米左右,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动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持续推动工作重心向解决群众“三最”问题倾斜、政策资源向困难群众倾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1、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继续实施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三项计划,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扶持创业、职业见习等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加强来沪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深入推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解决资金、场地、能力等瓶颈,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全年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群,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整完善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抓紧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统筹调整城乡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优抚、工伤等待遇标准(见图9)。逐步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的生活和医疗帮困政策,对企业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增发一次性丧葬抚恤金。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为25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0家,新设5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强残疾人就业援助和康复服务,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工作重点,下更大力气加快旧区改造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编制并公布“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及其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出台旧区改造相关规划、制度和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旧区改造新机制,建立旧区改造基金,全年新开工建设用于旧区改造等动迁安置房约800万平方米。加快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徐汇、闵行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市范围实施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逐步放宽准入标准,全年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约400万平方米。加快出台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完善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研究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积极有序推进单位租赁房、人才公寓等租赁住房建设。同时,坚持“以居住为主、市民消费为主、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土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完善土地供应方式,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4、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立足确保公益,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见图10)。立足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新兴媒体、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和健康服务业。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和思想束缚,加快形成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入推进新一轮公交行业改革,强化轨道交通网络安全运营管理,调整优化地面公交线网,稳步提高驾驶员营运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郊区新城建设,研究制定加快重点新城建设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新城开发建设机制。进一步推进松江新城功能提升和南汇新城产业与城区融合发展,加快嘉定新城建设进度,全面启动南桥、青浦新城建设,深化金山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工作。推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向新城倾斜,抓紧建设连接新城与中心城的快速通道。继续深化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和承载能力的新市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立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完成100个村庄改造和2500户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设施粮田1000公顷、设施菜田1667公顷、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各55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业旅游,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稳定就业,争取全年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
6、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源头抓起,落实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健全初访事项评估督查、疑难信访核查终结、基层信访代理等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规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服务和管理长效机制,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提升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服务水平。大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2010年还要重点抓好两件大事:
一是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举办世博会是2010年的头等大事。我们将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世博园区建设和布展任务,做好世博园区试运营和预展,完善各项运营服务保障工作,并尽可能减少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全面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强化窗口服务行业管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健全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广泛深入进行社会动员,倡导人人当好东道主。加强市区联手、园区内外联动,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落实世博安保总体方案,完善世博安保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加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严防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确保世博安全、城市安全。加强世博后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
二是高质量谋划好“十二五”发展。2010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年。我们将坚持开门办规划,通过建立重大问题和公共政策讨论机制,组织开展全市大讨论,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过程。深刻把握“十二五”期间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全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上海发展阶段新特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事关上海发展转型的关键问题和市民群众期盼解决的民生问题,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努力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为解决难题、探索思路的过程。
三、201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1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年“五个确保”的目标任务,突出为举办世博会提供支持,突出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突出为巩固和扩大经济持续向好势头提供支撑。重大建设项目在总量安排上,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和规模;在区域布局上,结合“后世博”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调整,重点向郊区倾斜;在投资结构上,进一步加大对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的投资力度。重大建设项目重点聚焦五大领域:一是继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三是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郊区建设;四是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五是稳步实施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生态环保建设。其中,市级建设财力投向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二是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三是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及社会管理投资;四是农业及其他投资。
在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好节点。严格按照世博会时间节点要求,确保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为成功举办世博会提供良好设施保障。二是抓好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环境评价和节能减排等政策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是抓好稳定。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抓好储备。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协调落实前期建设条件。
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84项,预备项目32项。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17项,建成及基本建成项目26项。现说明如下:
(一)继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成功举办世博会提供良好设施支持
1、加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
一是继续完善港口、机场及周边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建成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继续深化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上海港结构调整。二是加快铁路枢纽建设,增强上海连接全国的集聚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上海动车段等项目,建成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上海段)、上海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上海段),增强上海铁路客运枢纽功能。三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长三角地区的紧密衔接。确保建成沪苏高速公路,积极推进崇明至启东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S6高速公路。四是加快推进形成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骨干网络,加快与江、浙内河航道的对接。全面推进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建成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启动黄浦江上游(分水龙王庙至大涨泾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建设。
2、积极推进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点地区发展
一是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促进交通便捷化。在世博会召开前,确保建成龙耀路越江工程、外滩通道改建工程、东长治路-长阳路道路改建项目,东西通道部分投入运行,全面完成服务世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段,积极推进长江西路越江工程,基本建成林海公路,抓紧落实沿江通道(郊环隧道)、辰塔路越江等工程前期建设条件。二是提高虹桥商务区交通保障能力。基本建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快速路,形成集航空、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换乘体系;加快建设友乐路(SN10路)、迎宾三路,积极推进嘉闵高架路南北延伸段和沪常高速公路(S26)东段前期工作。三是建成上海站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完成上海西站综合改造。
3、做好能源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建成投产漕泾电厂“上大压小”新建工程、吴泾热电老厂改造工程,实现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并网,做好漕泾IGCC示范工程、五号沟LNG备用站扩建工程等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推进建设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完善西气、东海气、液化天然气、川气等多气源互补供应格局。抓紧建设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基地,形成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二是加快电网建设。建成50万伏漕泾输变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市50万伏练塘等输变电工程,以及青浦、宛平等22万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
(二)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1、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继续推进第六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瑞金医院普通病房综合楼、仁济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新华医院综合楼、第十人民医院、第一妇婴保健院整体迁建、第九人民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龙华医院国家中医药临床基地建设。加强部市合作,加快推进中山医院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建设。
2、以高校内涵发展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按照高校内涵发展要求,全面启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建设一批实训实验基地。继续推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新校区二期工程、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一期项目以及上海金融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和后勤配套项目,启动高校学科内涵设施建设工程,深化中欧工商学院三期、医疗专科和印刷出版专科等项目前期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3、推进文化体育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确保建成文化广场改造项目,形成开放式城市绿地及音乐剧院,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闲空间。全面推进上海交响乐团迁建工程、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启动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科普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建设,优化城市体育设施总体布局,为确保2011年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三)加快推进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郊区建设,着力提升郊区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大基地等重点地区外围配套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市与区县共同推进,加快落实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全年力争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00万平方米左右,帮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以区为主,市区联手,全面启动建设顾村、江桥、华新、泗泾、浦江、周康航、曹路、三林等大型居住区外围配套道路以及芦恒、鲁汇、顾村3个公交枢纽建设,努力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启动金昌路、宝安公路等50条区与区连接道路工程,打通路网瓶颈。
2、加快郊区三级医院建设,满足郊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按照“5+3+1”规划,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在浦东曹路和南汇新城、闵行浦江镇、宝山顾村、嘉定新城分别引入长征、六院、仁济、华山、瑞金等三级医院优质资源;提升崇明、青浦、奉贤三个区(县)的中心医院水平,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金山医院整体迁建金山新城,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倾斜,缓解远郊居民就医难的矛盾。
3、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
积极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10号线建成投运,继续推进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11号线南段、12号线、13号线一期工程,协调落实3、4号线分线改造、9号线延伸、8号线三期前期建设条件,支持配套商品房基地及重点区域发展。加快推进铁路金山支线改造,便捷金山与市区的客运交通。
(四)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
1、围绕国家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部市合作”和“院地合作”,聚焦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全面推进建设中科院上海新技术基地项目、中科院上海新药创制技术保障条件建设项目、中科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项目、上海佘山天文台65米射电望远镜项目等大科学工程,进一步增强上海在生命科学、新材料、天文等领域的基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创新能力发展规划,基本建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为行业输出共性技术的能力;抓紧深化落实国家肝癌诊疗科学中心、清洁高效煤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设施的建设条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2、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能级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端商务楼宇集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推进上海中心、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商务楼宇载体建设。协调推进宝山邮轮停靠码头工程,做好迪士尼项目及其周边配套道路的前期工作,促进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上海汽车临港基地自主品牌新产品技改项目、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宝钢集团浦钢搬迁工程(罗泾地块)第二步实施项目,抓紧启动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能力建设、ARJ-21支线飞机批生产能力建设、“909”工程升级改造-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项目、日月光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二期增资等项目。
(五)稳步实施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生态环保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围绕污染减排目标,提升扩大治污能力
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继续推进竹园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全面启动建设白龙港片区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工程,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纳管处理能力,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启动老港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基地一期工程,抓紧落实老港综合填埋场等项目前期建设条件,加快建设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2、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质
重点推进青草沙水源地凌桥、南汇支线项目,基本建成青草沙水源地,稳步推进黄浦江原水连通管奉闵支线工程、东风西沙水源地工程前期工作,提高供水保障服务水平,满足中长期供水需求。
3、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发展清洁绿色能源
建成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面启动崇明北沿风电等一批风电工程,开展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老港风电二期等风电工程的前期论证。建设奉贤、闵行工业园区、京沪高铁虹桥铁路客运站等一批兆瓦级光伏发电工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